本报通讯员庄向娟 谢心一文 路桥区政协供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到东晋田园隐逸派诗人陶渊明的这句诗时,一份闲适自然的心绪自心底“汩汩”流出。路桥的大南山不是陶渊明诗里的南山,但其凭借温润秀丽、古迹罗布、人文叠翠,成为路桥人的“后花园”。
殊不知,陶渊明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笔触从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开始落下:台州市总规提出“以山海为屏,将水脉相连,构建‘一心六脉、三级公园、绿网相通’的绿地系统”,其中六脉中有一脉即为中央山生态绿脉,而涉及路桥、路南、螺洋、峰江四个街道的大南山区块,则是中央山绿脉的延伸部分,路桥已经将该区块列入规划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一湖”战略的具体实施。闲暇之余,路桥人已然习惯深入大南山的佛寺、祠堂、礼堂、故居等,享受“而无车马喧”的惬意,这是深刻在我们遥远追忆里的温暖情愫。
陶渊明的这首诗落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最后一句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翻开这本《诗画·大南山》,人峰山上,西周徐偃王小人尖祭天,播洒了中原文明之火;禅林寺中,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注释讲经教化世人,佛音绕耳;不论是螺洋街上叶适讲学,还是峰江陶宗仪积叶成书,又或者是方国珍首义树旗洋屿山、御史杨晨放舟鉴洋湖……一幕幕徐徐展现在眼前,在画与诗的交融中,清晰无比。阅毕,合上书,“此中有真意,欲辨不如再翻一遍”。
十二幅国画,十二首诗作,由路桥区政协策划的《诗画·大南山》纪念珍藏画册首发,向读者缓缓呈现出大南山区块丰富的人文资源、山水风貌和历史名人,创造性地再现了发生在大南山区块及周边的历史事件。这是路桥区政协继《诗画·十里长街》《诗画·飞龙湖》后,第三年推出的第三本纪念珍藏画册,第四本也即将启动。文化从来都是在星火相传中,徐徐温热着文明的传承。
原创,是这本画册的底色
“这艘小船能不能把读者引入大南山的幽深处?这个佛塔是路桥人一看就仿佛耳畔响起阵阵佛音的那个塔吗?”《诗画·大南山》初稿已经在路桥区政协副主席应再泉的案头摆了好久,但他还是在和自己“纠结”,而“矛盾和纠结”几乎是这本画册诞生的母体。
站在窗边,放眼望去,在这个光线有些朦胧的初冬,大南山的线条并没有那么清晰,似乎又赋予了它一抹写意。把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文化挖掘出来,成为所有参与人的共识。
2018年,路桥区政协推出了《诗画·十里长街》纪念珍藏画册。十二幅油画,再配以十二首诗作,生动展现了路桥十里长街的古韵。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让熟悉路桥十里长街的人回到过去,触摸到厚重的历史和温润的记忆,大受好评。
2019年,《诗画·飞龙湖》又把距离十里长街不远的飞龙湖推到了世人眼前。这里名虽不及老街,美却不输几分,该区块俨然是对城市文脉的继承和延续。飞龙湖作为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的主体工程,又地处台州市(区)几何中心,其面向未来的高起调,让画家和诗人足以更清晰地勾勒她的样貌。
对于创作团队来说,怎样推翻自己过去的成绩,又能够延续大家对这件事的期待,成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一种更深刻的思考,进入了众人的脑海。“最终我们决定把表现的重心放在历史人文上,以人带山,以史托地,让大南山区块在既有的优美自然山水外,增添一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一次又一次的座谈碰撞,一趟又一趟的实地调研,大家逐渐摆脱了“矛盾和纠结”这个母体,孕育出了明晰的答案。
而这件事落到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美术副教授张瑜生这里,就只剩下两个字了:原创。徐偃王祭天是怎么祭的,到底是捧一杯酒还是双手举起伸向天空?鉴真弘法的时候,佛门弟子围绕着他,那么有没有凡夫俗子在一旁倾听?红色星火在这里诞生,但手头只有标准像,怎么能够通过画面就将故事感传递到读者眼睛里,同时让他们深深震撼于潇潇风雨里,那股熊熊燃起的革命火焰?首先在张瑜生脑海里存在的,就是这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
“时间确实是最紧的一次,要不我们降低创作难度,画得小幅些,能够满足设计、印刷就好?”路桥区政协专职常委王林坚专门对接张瑜生,面对83岁高龄的张瑜生,他有太多的于心不忍:“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影响到这件事的进展,我们一开始没法开展实地调研,也组织不了座谈会,没有这些,根本无法开展创作。”张瑜生真正着手创作,已经是去年5月份了。
“能够参与这样一次创作,对我来说,只有全力以赴,不打折扣。”83岁的张瑜生一生跌宕,曾有17年远离家乡,但他的生命坐标从来都以路桥为原点:“徐偃王祭天、鉴真弘法、叶适讲学这些事我都是打小知道的,我要和专家、学者一起琢磨,把每一个细节敲定下来,当地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发生在路桥的事。我画下去了,可能就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路桥人对这些事的理解。”不管改稿几次,张瑜生坚持每一幅都是大制作,用尽心血一笔一画去绘就。
扎扎实实的速写功力,60多年的绘画功底,多次在重要媒体上刊发作品的自信,这些都铸就了张瑜生在短短几个月里,绘就10幅作品的信心。“从传说故事到近现代人物,人最难画,但他们的风骨和精神,都融在我的笔墨里。”张瑜生说,这次创作激起了他更多的激情,但眼下最想做的,是把一幅画了三四千人的十里长街草稿长卷变成力作。
精神,铸就画与诗的动人
大南山的美景何以描摹?在当代诗人涩水的诗里,它是“人峰势拔众冈崖,下揽路城十万家。登上浮图观晓日,茫茫东海出朝霞”。而台州市文化馆书画辅导老师徐世杰提笔画了这幅长卷,这也是串起这本画册的轴线。
大南山的美景之所以叫人魂牵梦绕,只因为有动人的故事为它点缀。即便是地道的路桥人,或许依稀听闻徐偃王的传闻,却也存下一个疑问:都说他在小人尖祭天,播洒了中原文明之火,有何凭证?殊不知,在路桥区石浜山的小人尖遗址,于上世纪90年代就出土了各类文物78件,且这里出土的青铜礼器及原始瓷豆在浙江古遗址中都较为罕见。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化专家志》里,就写下了“据地方文献及周边陆续出土文物引证,其地应为祭坛遗址”。而这些均成为《偃王祭天》诗与画的有力注脚。在对画册进行设计时,这些出土文物干脆成为“页码”,不失为一次极好且水到渠成的知识普及。
王伯敏是中国美术史泰斗,他一生撰写了7部美术专史,代表了我国美术史研究的学术高峰,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堪称“画史通儒”“七史罕人”,他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杰出带头人。路桥图书馆落成时,当地领导请他题字,尽管当时他身体抱恙,身卧病榻,依然一口允诺。一个多月出院后,即提笔写下“路桥图书馆”五个大字,成为图书馆的精神灯塔。民间常有人问:王伯敏到底亲路桥还是亲温岭?而这也成为此次创作的一大“矛点”。令人欣慰的是,这本画册里有《伯敏望乡》叫我们瞻仰先生的风采。更感动的是,这幅作品所配的诗句,正是王伯敏创作的《长浦吟·舞狮》:长浦千竿绿欲浓,堂前日丽临春风。一村喜我团圆日,舞起双狮又滚龙。先生生于长浦茅林,后因家里穷,又养于温岭县城王姓家,此时此刻,他的精神筑于我们内心深处。
画册里,还有毛泽东为其赋诗的陈叔亮,创作团队辗转多人多时,从台北故宫博物馆目睹这首诗的真容。更有从山西博物馆里得来的柯璜草书《正气歌》拓片,将我们带回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时的战火纷飞,柯璜以笔为枪,写下文天祥《正气歌》四条屏,自费刻石碑赠全国师厅以上文武官员,鼓舞全军抗日战士斗志。当看到杨晨泛舟于南官河上,我们便知道,这里密布的水系,将这位先辈的精神,经由老街涤荡到大南山的每个角落。
若说为何这些画与诗如此动人?无非是自有精神涤荡在其中。吾辈且阅且思,自担吾辈今日之道义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