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傅云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不无忧虑地指出,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经济体内部和地区之间的复苏前景正呈现“危险的分化”。
放眼世界,一些经济体工业萎缩,失业上升,供需失调,供应链紊乱。面对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之痛,如何使经济复苏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广受关注。
世界经济之痛,痛在地区分化、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发展鸿沟” “数字鸿沟”“防疫鸿沟”触目惊心。据相关机构统计,占世界人口16%的富裕国家拥有全球60%的疫苗。几个发达国家订购的疫苗数量是其人口的两到三倍。在西方奉行“疫苗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背景下,低收入国家无疑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一块短板。众多经济体面临疫苗匮乏、财政资源薄弱、债务负担沉重等严峻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研究表明,仅仅为抗疫,低收入国家就必须在五年内调拨大约2000亿美元,还需要支出2500亿美元才能重回追赶高收入水平之路。
世界经济之痛,痛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分工横遭分割,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效率和秩序。眼下,饱受疫情打击的全球供应链,一时无法适配超预期复苏的全球贸易,反而拖累了后者。保护主义的盛行则进一步凸显全球供应链短板,让国际经贸合作更加捉襟见肘。在高技术领域,旨在“脱钩”“断链”、压制竞争对手的种种技术封锁措施,假借“安全”之名,人为分割本应浑然一体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环节,严重干扰跨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布局,把全球产经技术安全置于险境,以至众多行业的“芯片荒”“器件荒”迟迟得不到缓解。
世界经济之痛,痛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推行肆意漫灌的财金政策,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缓解危机冲击,却无助破解结构性矛盾,徒增全球金融风险。去年3月以来,美国已累计出台约6万亿美元财政纾困措施。眼下,拜登政府又酝酿出台3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分析人士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一味倚重量化宽松策略,却无力解决贫富悬殊、产业破败等深层问题,溢出过量流动性,加剧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金融风险。对此,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批评说,美国激进的财政政策与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两者共振可能加剧通胀,可能“最终将经济推向衰退”。
是开放包容还是封闭内顾?是重演历史悲剧还是重塑人类未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的选择,将决定人类发展的未来。
根治世界经济之痛,需要发达国家承担更大责任。发达国家需要在债务减免、防疫物资国际合作等方面向低收入国家施以援手,摒弃“疫苗民族主义”等行径,缓解复苏速度分化风险,赋予世界经济复苏更大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根治世界经济之痛,需要国际社会革新全球经济治理。祛除保护主义魔障,以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稳定和修复全球供应链,推动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升世界经济复苏的质量和活力。
根治世界经济之痛,需要主要经济体强化政策协调。既要一致行动,确保给予世界经济以充足财政支持,又要防范过度刺激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时,适时赋予国际机构以更大储备权限,强化多边机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功能。
从根本上说,根治世界经济之痛,需要国际社会深刻体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方要摒弃冷战思维,顺应时代之需,拓展利益交集,擦亮多边主义旗帜,以更加务实的合作,帮助世界经济尽快复苏,早日终结疫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