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小学有个 “让爱流动起来”的地方

在爱心窗口排队领盒饭的环卫工人。

一楼休息区。

二楼咖啡吧。

旧衣物领取处。

本报记者彭 洁文/摄

应该在学校建一处“让爱流动起来”的地方——这个想法,路桥小学校长徐军礼思考了3年,“学校要让孩子们看见世界的美好和善良”。

耗时1年整修后,3月29日,位于永跃街上、紧挨路桥小学西门的翼文驿站正式开业了,灰砖白墙、窗明几净。

“如果你疲累,可入内休息;如果你饥饿,可前来饱腹;如果你寒冷,可进门添衣;如果你幸福,可提供帮助……”推开古朴的木门,满室的爱心,流动了起来。

翼文驿站,由路桥小学联合路桥区慈善总会和台州市新华书店创办,开门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学期间。

这处两层场所,承载着3个功能,“为接送孩子的学生家长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免费的二手衣服和鞋子、午饭和茶水等;通过‘墙上的咖啡’活动,既锻炼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传递爱心。”徐军礼介绍,概括来说,这里即是“家长歇脚地、路人援助点、学生实践场”。

推木门而入,“让爱流动起来”6个绿色大字,将翼文驿站的一楼分成两个区块。一侧,阳光穿过透亮的窗户投射进屋,让这处作为休息区的场地显得干净明亮。除了靠窗的桌椅,一排沙发和数量充足的小塑料凳子,也堆放得整整齐齐,可以容纳多位家长同时入内休息。这里还准备了各种书籍、报刊,供等候的家长随意阅览。盆景绿植、布偶玩具点缀其间,更显温馨。“等候的时候,家长有了落脚的地方,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写写作业,安全又方便。”

一楼的另一侧,是衣物陈列区。本着“物尽其用”的理念,路桥小学提出“所捐衣物可以是上衣外套或鞋子等,请勿捐助内衣;捐赠衣物要求八成新,无破洞,无明显污渍;衣物要清洗干净,折叠整齐,装进袋子,在袋子上标明尺码”的要求,号召家长们向翼文驿站捐赠“孩子穿小了的衣物”,短时间内,就收到了一大批符合要求的衣物。

如今,这些衣服、鞋子套上了写有“让爱流动起来”的塑料袋,干净整齐地挂在衣架上、摆在鞋架上。记者随手拿起一双鞋子,看得出是一双价格不菲的名牌男童鞋。这双鞋被洗刷得白白净净,和新买的无二,正在静静地等着它的“新主人”出现。

徐军礼告诉记者,有学生在捐赠鞋子时对他说,“校长,这双鞋子买来我只穿过两次,现在能送给有需要的人,我觉得真开心。”

这是徐军礼乐意看到的,也是“让爱流动起来”的意义。只是现在,这份爱“流动”得并不算顺畅,“捐赠的人很多,衣服、鞋子捐了一大堆,都是质量很好的,也很干净,但来领取的人不多,可能是心里多少有点不好意思。我希望能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知道路桥小学有这么一个地方,让爱真正地流动起来。”

4月2日中午12点,翼文驿站一楼的爱心窗口前,站着几十位穿着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10分钟后,他们将领到一份免费的爱心午餐。

环卫工人陈阿姨是前两天听工友们说起,才知道有这么个好地方,“能免费吃到午饭”。所以这天中午,她早早干完活,就来爱心窗口前等着了。

30多盒盒饭,很快便被分发一空。

拿到盒饭的环卫工人满脸笑意。陈阿姨捧着热乎乎的盒饭,笑着对来得晚而没拿到盒饭的工友说:“你明天早点来嘛。”

爱心午餐,也是“让爱流动起来”的一部分。新鲜的饭菜来自于路桥小学食堂,“保证师生们的午餐后多余的饭菜,食堂师傅用打包盒装好,拿到爱心窗口发给需要的人。”

据说,到了夏天,爱心窗口还将提供温开水、绿豆汤。

在翼文驿站二楼布置得简单却温馨的咖啡书吧里,徐军礼希望通过“墙上的咖啡”活动,也能让爱顺利流动。

“墙上的咖啡”这一想法,来自于一篇经典短文,“有爱心的人来喝咖啡,多付一份钱。这杯咖啡叫待用咖啡,写成一张待用券,贴在墙上,供付不起咖啡钱的人享受温暖。翼文驿站也打算这么做,让学生们看到一个小小的善举,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相互尊重的桥梁,架起精神文明的桥梁,架起社会和谐的桥梁。”徐军礼说。

在最初的设想中,高年级学生还可以通过“墙上的咖啡”等项目,开展创业实践、儿童创业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们通过提交商业计划书获得经营权,自筹资金,在两周的规定时间内自主经营,尽可能多地销售产品或服务。亏损自负,盈利捐助给学校结对帮扶的贫困家庭。最后,要完成一个创业报告,展示每周销售额和盈亏情况,分析整个创业实践活动的成败之处,分享心得体会。”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去路桥小学的翼文驿站看看吧,奉献爱或者获得爱,都行。

2021-04-1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0585.html 1 3 路桥小学有个 “让爱流动起来”的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