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陕公”大公中学

2018年,“大公中学”的校名被重新启用。

现代化的新校园。

通过联合办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天台大公中学走上优质发展之路。

“我们在烽火中成长,我们在烽火中教育。维我大公,作育人才,自动自觉;维我大公,唤起民众,复兴民族……”上世纪30年代末,天台大公中学有过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如今,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天台大公中学走上优质发展之路,“大公有为”的校训在这所现代化学校里传承着。

本报记者陈洪晨 本报见习记者元 萌/文

本报记者杨 辉/摄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大公职业中学创办人林美衍在天台创办大公中学分校,于1937年10月24日正式开学。

“当时,除了租用两座祠堂,做了几套课桌椅和几块黑板外,什么都没有。”根据知晓那段历史的老人回忆,创办之初,大公中学天台分校非常简陋,也并非进步学校。

几个月以后,许杰、戴介民、袁佐文等一批进步人士开始担任校长、教导主任等行政职务和主要教学工作。他们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政策,第二学期开学不久,便与中共天台县委取得联系。时任天台县委书记齐德夫每周六出席大公中学的校务会议,县委先后派顾哲民、胡其清到大公中学负责党的工作。大公中学迅速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成为党领导的一所“陕公”式学校。

1938年上半年,许杰、袁佐文、戴介民等在学生中建立了一个“核心小组”。至5月,建立了大公中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谢楚炎任队长。到了年底,队员已发展到200多人。暑假前,大公中学党支部成立,谢楚炎任支部书记。1939年上半年,党员人数增至120多人。

党员的蓬勃发展,使大公中学成为中共天台县委在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阵地。

1938年春,在进步师生的强烈要求下,大公中学实施“战时教育方案”——教育内容由教师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自编教材;教育方法提倡“四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宣传活动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读书活动结合、校内读书与校外社会活动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组织工作结合。

学校成立了墙报组、民教组、民运组和街头演讲组等,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每逢集市,学生就三五成群地上街演讲,唱革命歌曲,出《大公墙报》,还组织了大公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拾手榴弹》《杀日寇》等。

民教组在城区和郊区办起了民众夜校和识字班,学生去当“小先生”,给群众上课。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还配合中共天台县委深入农村组织农抗会,进行“二五”减租和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组织。

大公中学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久就闻名全省各地。到了1938年暑假前,温岭、黄岩、临海、宁海、三门、新昌、嵊县、上虞、鄞县等地有许多青年前来求学。

在中共天台县委的领导和进步教师的努力下,大公中学在天台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为党培养与输送了一大批干部。

1940年6月,大公中学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闭,落入历史的尘埃。但它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中共天台县党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0年以后,大公中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学校数易其名、几度停办,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天台县福溪中学”的名字续写教书育人的历史。

近年来,天台县与浙江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投资新建了现代化的新校园,并决定重新启用“大公中学”的名字,福溪中学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天台大公中学”。

2018年,不再适应发展需求的老校舍(大公中学原址)被拆建。搬入新校区以后,学校搭上了联合办学、优质发展的快车道。

该校校长夏积武介绍,除了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倡“走好路,跑好操,就好餐,读好书,做好人”。两年多来,这项教育颇有成效,特色跑操、规范行走、安静就餐、文明礼貌等,已经成为校园里靓丽的风景。

学校另一项特色教育,就是邀请天台县新四军研究会成员等来校作专题报告,并在思政课和德育课上融入党史教育,让每位大公学子了解抗日战争初期大公中学的光辉历史。

“遗憾的是,关于大公中学不同阶段的校史,留存的照片、实物资料并不多。目前,我们正在通过校友寻找大公中学的印记,希望在未来进一步把大公精神挖掘好、提炼好、传承好。”夏积武说。

2021-04-22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0873.html 1 3 浙东“陕公”大公中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