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佳丽文/摄
我们穿过三门湾蛇蟠大桥抵达蛇蟠岛,这个曾经孤悬海上的小岛,通过围垦和修桥通车,如今已与大陆紧紧相连。
蛇蟠岛是个因石而名、因海而兴的“宝藏之地”。夏日的海滨之梦是关于素青天幕与无尽大海组合的清新画卷,而在蛇蟠岛,这还是一场关于奇石怪洞的浪漫冒险。
鬼斧神镂
“谁言鬼斧神镂,竟是残山剩水。”废弃的石洞变身成独特的景致,曾经采石工匠们留下的劳动痕迹已成为宝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蛇蟠岛被称为“千洞岛”,便是因采石作业而遗存下的1300多个古洞室,野人洞和海盗邨是其中两个采石地,也是岛上最著名的两个景点。
走进野人洞,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墙壁上凹凸规整的凿痕和简陋的木制云梯,这些被凿过的墙壁像是被滚筒刷过的墙面一般,呈现波纹。采石工匠们用锤、斧、錾、钢锲子等工具将石块剥离,然后踩在墙壁上架起的云梯穿过狭小的洞口,背出大山。
伴随采石劳作,这里出现了洞居生活。下了拜石亭,有一条小路通向山里,便是“古洞人家”,这座山体也是曾经居住最多的洞居地。“古洞人家”直到2003年还是当地人的家。这里石头作隔断,木头作家具,这两种最常见的材料构造了山洞中简朴却又独具特色的生活氛围。而雕花镂空的石窗,则是三门工匠利用自然创造出的雕刻工艺的集成之作。
蛇蟠石属于火山凝灰岩,铁、高磷石、方解石等成分占比高,因此石头往往颜色微微泛红,含有白点。这样的石头富有美感,是制作石窗装饰的绝好材料。
来到野人洞的石窗区,可尽情欣赏石窗雕刻艺术的魅力。经过采板、打磨、画稿、上样、雕刻、修光六道工序,石窗打磨完成。花草纹、八宝纹、龙凤纹、藤纹、人物纹、动物纹等几种常见的纹饰在这些石窗中都有体现。企盼平安、家族兴旺,多子多孙……坚硬的石头用一种“凝固之美”记录下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和美好心愿。
海盗邨则是另一个以“海盗文化”为主题的石洞,步入景区,东海枭雄群雕、海王侧趴雕塑、鲨鱼湾雕塑……景区内随处可见与海洋相关的雕塑。
台州有个方言词叫“绿壳”,指的就是强盗或海盗,称“绿壳”是因为海盗船形似蚱蜢,船壳绿色。台州向来民风彪悍,好武轻死,“绿壳”也很出名,其中“绿壳”方国珍是最出名的。蛇蟠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是浙江海盗的主要巢穴,方国珍也曾来过蛇蟠岛。
除了“海盗文化”,海盗邨内还有同是采石留下的古洞室,彰显独特的“残缺之美”。登上飞虹台,你会在这里看到蛇蟠岛最著名的风景——采石之后的薄壁将其分成大小不一的水宕,阳光之下水宕呈现深浅不一的蓝绿色,犹如剔透的宝石一般。
我们眼前所见这个石室,是后人特意炸掉山顶显露出来的。凿石穿洞而山体不改,对于工匠来说,这不仅是一项辛勤的劳作,也是一次惊险的冒险。然而采石工匠们智慧地采用阶梯式采石、竖井式开凿和石渣回填等方式,保证了石窟千年不塌方,从而留下了这一奇观。
陆海相依
蛇蟠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蛇蟠岛曾经是个三门湾蛇蟠洋上的孤岛,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围垦人和蛇蟠原住民举起泥弓铁锤,在这里轰轰烈烈地开启了围垦工程。
他们是这片海域最勇敢的开拓者,以血肉之躯迎暴雨、战台风、抗洪水、斗大潮,完成了20余里“海上长城”和1.58万亩肥田沃土的围垦壮举。到了2006年,第四期开发围垦工程结束,蛇蟠岛至此与陆域相连。
接着,水路、省级公路、沿海大通道,渐次贯通,陆海之间往来更加密切。如今,这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被记录在三门县围垦纪念馆中,供后人时时铭记。
面向大海,我们更能感受宁静、富饶、充裕的生活来之不易。回望过去,我们窥见了从前人们在此生活的图景,汲取蓬勃的精神力量。
蛇蟠岛上藏着这样一个村子——黄泥洞村。走进黄泥洞村,大大小小的石屋依山势呈阶梯状分布,错落有序。石屋、石板路、石槽、石台阶……触目所及皆是赭红色的石头,这些石头来自废弃的蛇蟠石块。似乎是造物主借当地人的手完成一个只能用石头搭建模型的游戏,最后神奇地在这片海岛上造出了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
陆岛相连,让人们到达蛇蟠岛的时间缩短,也让蛇蟠岛上的风景被更多人知晓。
黄泥洞村的“花名”也就此远播。正值盛夏时节,石道上金黄的黄秋英热烈地盛开着,成了游客眼中最浓郁的点缀,让人联想到了一个词——明媚。这里一年四季鲜花常在,屋后的葱兰宛如一根根插入地面的玉簪,村前紫色的马鞭草随风摇曳身姿,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而等到了秋天,石屋前的田野又将变成粉黛花的梦幻海洋,吸引着一拨拨游人到访打卡。
好风光还需攀登,穿过古村拾级而上,有一千洞禅寺修筑在采石洞窟内。距离古村仅100米,可登上大蛇山山顶观景平台眺望万亩养殖塘。而在清风洞星空营地,你可以来一场篝火派对,体验露营的乐趣。
在黄泥洞村的东边还有一公园,名为滑泥公园。公园其实是一块围成的滩涂,退潮后露出一大片淤泥地,后来铺上沙子在此打造了一片小小的海滩,成了游客嬉戏的绝佳场所。
饕餮海味
海鲜吃得是一个“鲜”字,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都知道三门的小海鲜格外出名。这里出产各种小海鲜:缢蛏、对虾、牡蛎、望潮、跳跳鱼、鲻鱼……拥有2万亩养殖塘和水产资源,蛇蟠岛是三门最大的海岛养殖基地,绝对能满足你刁钻的味蕾和对鲜味的极致追求。
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眼前这片海域从来不是寂寞和平静的。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浙东著名的大黄鱼渔场,很早开始,渔民便在这片海域“耕耘”。明代诗人王廷藩在游历蛇蟠洋之后写下“千山紫菜万山苔,叶叶轻帆四面开。清夜船头声聒耳,成群石首溯潮来”的诗句,描写的正是渔民的生产和生活,反映了蛇蟠岛上海产品之丰富和渔民生活的殷实。
新鲜的食材在这里被挑拣、分装,然后送至千家万户的餐桌之上,人们可以饱享口腹之欲。当然,还有许多人不远万里赶来,就为了品尝一口最地道的“鲜味”。
俗话说,“螃蟹上桌百味淡”。这第一口要吃的,便是已走出国门、“横行世界”的青蟹。青蟹的特点是肉质细腻、蟹黄膏红,煮熟后橙黄色的蟹壳依旧很是坚硬,然而剥开它们坚硬的外壳,里面的每一丝蟹肉都白净如雪,鲜甜无比。只是选用简单的清蒸烹饪方式,不加调味料,也不会感到半分腥味。
除了青蟹,红烧望潮、清水煮缢蛏,还有鲜美细嫩的跳跳鱼,“披金带银”的小黄鱼和鲳鱼……这里的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一口鲜甜。甚至主食的烹饪过程中也少不了海鲜的参与,比如一碗可以品尝到“三鲜”的糟羹,黄鱼面的主角自然是口感细滑的黄鱼,一盘炒豆面也要搭配上青蟹或沙蒜或是虾干,才算正宗。
有的人选择“安土重迁”,而这里的人们选择“安海重迁”,毕竟没有这一口海鲜,日子还真是“伐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