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机记录时光美好

袁相月讲述摄影故事。

袁相月与妻子许美婷在大陈岛留影。

本报记者彭 洁/文 杨 辉/摄

袁相月很爱笑,尽管笑容会让他脸上的皱纹变得更深,但他从不吝啬爽朗的笑容。他自己笑,也喜欢用照相机拍下别人的笑脸——那些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在他看来尤为珍贵,也值得被保留下来。

三十多年,是袁相月在卫生系统工作的时间,也是他热爱摄影并孜孜以求的时间。

袁相月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拿起相机的时间:1974年。

那一年,他拿着每月40多元的工资,却对一台价值100多元的海鸥相机念念不忘。

袁相月知道这种念想因何而来:世间的苦难与美好,都那么容易消散,他渴望用相机记录下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熟悉的人、每一件快乐的事、每一处旖旎的风光。

海鸥相机的拥有者,是一对在天台支教的上海夫妻。袁相月想着,要是能借来用用该有多好,便登门拜访,表明来意,“我愿意给你家干三天活,借相机小半天,或者两三个小时也行”。

他的诚意打动了上海夫妻,相机借到了,他爱不释手。暗房中,当拍摄的画面在药水中慢慢显现,他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他想,一定要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才行。

但在拥有一台相机之前,他已经拍出了一张令自己至今都满意的照片。那是一张自拍照,黑白相片里,一个青年侧着脸,拿着画笔,正在描绘一张周恩来总理的肖像。1976年1月8日,总理逝世。袁相月本想正式悼念,但当时没有地方出售总理画像,他便自己画了一张。没有三脚架,相机就放在旁边的桌子上,拍摄距离也完全凭他的感觉设定。相片的阴影中,袁相月的侧脸棱角分明,看不清表情,但相机拍摄的一瞬间,画面还是定格了他的悲伤。

后来,经济宽裕了些,袁相月终于有了自己的相机。从祖国的大好山河到天台的一街一景,从工作中的会议、检查到生活里的出游、跳舞,还有亲戚朋友家的婚嫁、迁居喜事,他都拍摄记录。每一次,他高高兴兴地去,热心一如大陈岛上那个“有事干就很快乐”的袁医生。拍完照,回到家,走进用卫生间充当的暗房,把门一闭,时光仿佛停了。

2000年后,袁相月开始有意识地用相机记录老人的故事,特别是运动健身中的老人。

这几年,袁相月还走遍天台各个乡镇,拍摄了24位百岁老人,汇集成一本《康养天台——天台县老龄工作掠影》,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天台县老人如何健康长寿作了探索。

更多的镜头,袁相月留给了家人。

1975年至今,他搬了5次家,每一个家的样貌都有照片记录。袁家如今居住的房子是2002年购买的,在袁相月的照片里,这两间三层半的楼房绿意盎然,明亮又诗意。

1973年11月28日,他与妻子许美婷结婚。有相机后,妻子如花的笑颜便常常出现在相片中,从黑白到彩色,他都记录在册。两个女儿从小到大的模样,更是被父亲的相机详细记录。有了外孙女、外孙后,相片也跟着他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将自己拍摄的照片稍作整理,袁相月出版了一本《袁相月影集》,由原天台县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张樟浦作序。张樟浦写道:“袁相月在摄影生涯中,每一幅图片,不仅是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对祖国、对故乡、对家庭的眷恋,更是充满着火热的感情和无限的希望,传达出对未来的思考和信心。”

“咔嚓”声响,永恒定格。

2021-08-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2026.html 1 3 用相机记录时光美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