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 平/文 本报通讯员李新舟/摄
9月上旬,2022年中国国家围棋队选拔赛在天台举行。比赛现场,俞斌依次驻足静观。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想到这些后起之秀将承担起今后中国围棋事业的重任,他欣慰地笑了。
一晃40多载,归来仍是少年。当年,俞斌走出天台,闯进省队,进军国家队,角逐国际赛事。一路走来,一路艰辛,但他总说自己很幸运。有天赋、良师、拼搏与天台式硬气的叠加加持,幸运之神自然眷顾有选择、敢挑战、勇突破的人生。
俞斌,现任中国国家围棋队总教练。有人把他称为中国围棋“常青树”,也有人把他喻为棋坛“福将”。
作为天台乡贤,俞斌聊棋,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对家乡的一片赤子情怀。最是乡情藏家国,驰骋在棋坛上的“总教头”俞斌,肩扛振兴围棋重任,带领中国“战队”一次次为国赢得荣光。
◎ 良师
俞斌父亲闲暇时间偶尔下下象棋。一次,他心血来潮,想把7岁的俞斌发展成棋伴。只教了1个月,俞斌就展现出了超越同龄小孩的才能。
俞父乐了,在单位遇到县体育局金局长,也就是后来成长为“国手”的金茜倩的父亲,情不自禁夸起了自家儿子。
俞父是宁波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台曾两度划归宁波专区,他就是在那个年代分配到天台工作。老金跟这个宁波人关系挺不错,他为俞父高兴的同时,建议俞斌改学围棋,说如果学有所成,长大了还可多条就业门路。末了,他还送了俞父一副围棋。这看似普通的建议,谁曾料,竟改变了俞斌的人生轨迹。
那天,俞斌平生首次接触了围棋,但俞父的围棋水平有限,两人纹枰对弈,他只能教授儿子一些规则,也算是启蒙。
大约一个月后,俞斌进入天台二小读书,遇到了语文老师叶声榕。在教育界颇有声望的叶老师酷爱围棋,是个超级棋迷。听说俞斌在学围棋,他就经常在课余时间把俞斌叫到办公室下棋。
起先,叶老师让俞斌9子。大约半年后,俞斌已经和叶老师分先下而且时不时能赢叶老师了。叶老师发现俞斌悟棋天赋甚高,坚信这块璞玉,只要精心雕琢,必能大放异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作为老师最开心的时刻。但叶老师担心再教下去会耽误俞斌,便主动找到俞父,“牵线”王修田做俞斌的围棋师傅。王修田是叶老师教过的学生,围棋上的造诣较高,是当时全县围棋界排名靠前的高手之一。
起初,俞父压根就没想让儿子长大后去吃“围棋饭”。他只是觉得围棋是一门高雅的爱好,想让儿子多一个业余爱好而已。在叶老师的鼓动下,俞父下定决心,让儿子拜王修田为师,真正开始学棋之路。
听说有这样的好苗子,可把王修田给乐的。当时俞斌父母忙于上班,没法把儿子送到老师家学棋。王修田就骑着自行车,跑五六里路,赶到俞斌家教棋。王修田老师不善言语,讲棋不多,就是和俞斌下棋。一盘又一盘,从让9子到让先,日复一日,就这样坚持了4年多。
1978年,省围棋队打算招收一些小棋手,面向全省召集了十五六个年龄相近的选手,在杭州集训1个月。经过集训考察,俞斌与两外2名小棋手被招入省队。
俞斌回忆说:“王修田老师的围棋水平很高,可说是当时天台围棋界的第一高手。即使到1978年调入省队,我仍没有超越王老师。大约在省队训练半年后,我才有完全把握战胜他。”
◎ 机遇
说起机遇,俞斌的机遇还真不是一般的好。聊起在天台4年的学棋经历,俞斌特别提起两件事。
1976年,省里举办围棋比赛,俞斌的年龄正好对上儿童组级别。比赛的规则是县、地区出线后,才能晋级省赛。
在县赛的小组赛时,一名小棋手把俞斌还有“气”的棋给提吃掉,当时俞斌就急哭了。叶声榕老师知道俞斌的棋艺明显在对手之上,就帮助奔走申诉。经过协商,组委会决定重新组织加赛,对手知难而退,俞斌不战而胜,由此在县赛中出线。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俞斌说,事情虽小,但如果县赛没有出线,我父母多半会让我放弃学棋,就连我自己也会对围棋失去信心。
从县里出线后,俞斌过关斩将,一路杀进省赛,拿下1976年的省赛儿童组冠军,由此崭露头角。
之后,俞斌边读书边练棋,学业与棋艺同步提升。俞斌是1974年读的小学一年级,但他的学历卡上,1978年已上初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俞斌上四年级时,老师发现他埋头桌下“开小差”。走近一看,却发现他手中捧的是五年级的书。一问原因,方知他已读完四年级,想“跳级”。
“天台一中是全县最有名气的中学,当时招生并不固定。1978年,一中恢复招生。我父母担心第二年不一定再招,就鼓励我‘跳级’去尝试,而我也很想去一中读书。那时我就特别拼,希望自己能考上。”就这样,俞斌在临近升学考的前几个月,“跳级”进入五年级学习,并如愿以偿考上天台一中。只不过,没读几天,俞斌就收到了去杭州省队的通知。
相比其他省,浙江省队对义务教育抓得很紧,队里有这么一条规定,未完成义务教育之前不能出省参加比赛。初三之前,俞斌少有机会外出打比赛。那时,他每天上午读书,下午训练,很有规律。
1981年俞斌初中毕业,正好赶上了1982年全国第一次段位赛。他说:“如果我不是小学阶段跳一级,就没法参加1982年的段位赛,那样就无法短时间内获得高段位,也就失去在1983年进入国家围棋队的机会。”
原来,1982年我国规范围棋段位制度,首次举办全国围棋段位赛。这次赛事很特别,因为是第一次的段位赛,棋手可以自主申报段位。只要是省队的棋手,最高可以申报四段。
◎ 闯荡
走出天台山,俞斌领略了围棋“江湖”之大。闯荡内心向往的远方,他的人生如同冉冉升起的星辰,豪迈地走向了顶峰。
1982年申报段位,俞斌只给自己申报了三段。但在第一次段位赛中,他因11连胜,被直接升为四段。随即在当年的冬季全国段位赛上,俞斌在四段组里又拿到了8胜1负1和的好成绩。
国家队注意到了这个好苗子,省队教练姜国震也推荐了俞斌。就这样,15岁的俞斌进了国家队。
1983年是国家围棋队的一次大调整,除了两位同龄人,其余棋手都比俞斌大四五岁,生肖非兔即虎,俞斌风趣地管师兄们叫“兔子老虎”。
俞斌属羊,跟那些“兔子老虎”比,追起来很是吃力。但俞斌向来不服输,愈挫愈勇,这也是天台式硬气的外在表现。随着棋艺的积淀,俞斌渐渐地赶上并开始超越队友。
时间进入1986年,当“兔子老虎”们面临家庭、出国等抉择时,俞斌开始冒尖了。这一年,俞斌获得“海峡杯”冠军。
开门炮一响,好事接踵而来。1987年,俞斌进入“新体育杯”循环圈并夺得挑战权,最后以3:2成绩战胜曹大元九段夺冠;1988年获得首届名人赛亚军。
从1988年至1996年,进入状态的俞斌成为中国棋坛上一颗闪亮的新星。
当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到他身上时,他却常常临门差一脚,一次次与冠军失之交臂。那几年,俞斌获得了很多比赛的亚军,特别是全国个人赛,竟然接连6次屈居亚军。为此,俞斌被媒体戏称为“千年老二”。
个中苦涩,俞斌感触良多。回忆起这段历程,他略显无奈地说:“连续6年的亚军,也都是苦拼到最后才获得的,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
人们对俞斌满怀期待,俞斌自己何尝没有压力。这个大山里出来的孩子,有天赋,但不是天才。他历尽艰辛,默默怀揣棋王梦,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也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
1997年,俞斌代表中国参加“亚洲杯”围棋赛,他放下心中所有的顾虑,用自己的棋风和战术全力拼杀。这一次,他第一盘就拼下了原以为自己无法战胜的日本选手小林光一九段,接下来趁热打铁,赢了韩国选手李昌镐、王立城,成功登顶“亚洲杯”冠军。
冠军的窗户纸一旦捅破,满盘激活。
1999年,过了而立之年的俞斌打进LG杯世界围棋棋王战4强,同时进入4强的曹薰铉、李昌镐、刘昌赫均是世界顶尖高手。俞斌全心备战,不畏强手。
2000年5月10日,这是中国围棋史上值得庆贺的日子。俞斌3:1战胜刘昌赫,为祖国捧回已惜别5年之久的世界冠军奖杯。
俞斌特别提到,那年的韩国夺冠之旅,是陈祖德老院长陪伴出征,夺冠之后陈祖德老师特别的开心激动。这是一个弥足珍贵的世界冠军,是被“韩流”压制的10年里中国获得的唯一冠军。
每每有人提起这个世界冠军,俞斌总是谦和地说,“运气真好!是女儿给我带来了好运”。
原来俞斌拿下冠军的前一天,宝贝女儿在上海呱呱坠地。捧着冠军奖杯回家的俞斌开心地说:“LG冠军奖杯上有一粒纯金的象征棋子的黄金扣子,等女儿长大后,我要取下来为她打一串项链。”
33岁才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俞斌更像是一个大器晚成者。如今的棋坛,一些职业棋手不到20岁,就已经拿下多个世界冠军。他也经常以此勉励小棋手:“天道酬勤。虽然我也曾为‘千年老二’而苦闷,但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没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不可怕,因为有些天赋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俞斌还一再说,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能,最后会出现怎样的反转。
2001年和2002年,俞斌连续获得第七、第八届中国围棋棋王战冠军。2001年,俞斌还获得棋圣战冠军。2003年,俞斌再次获得“亚洲杯”冠军。2003年他还获得了“阿含桐山杯”冠军。
1997年开始,俞斌连续获得世界大赛、国内大赛冠军,终于甩掉了“千年老二”的帽子。
苦寒出国手,梦想会开花。俞斌用他的执著与拼搏,给了追梦路上的人们更多的期待。
2007年,俞斌出任国家围棋女队教练;2008年带领中国女队包揽亚运会3枚女子金牌;2009年,他出任中国国家围棋队总教练。
此后,一批优秀的、年轻的职业棋手走上世界舞台,中国围棋真正在“中韩争霸”中占据了上风。眼下,国家队教练组更加关注棋坛新秀,不少00后,甚至10后的棋手,也已初露锋芒。
在俞斌的带领下,国家队注重公平竞争体制和人工智能训练。在他看来,因为建立了等级分制度、道场培养体系、围甲联赛,中国围棋人才的储备在国际上呈现明显优势。
◎ 乡情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家乡的美好深烙在了俞斌的童年记忆中。每次回天台,他那一口地道的天台方言,让家乡人民倍感亲切。
虽然在外学习、训练、工作,但俞斌总要找机会回家来。他母亲有6个兄弟姐妹,第二代、第三代全部聚在一起,能凑成三大桌,非常热闹。
2000年荣膺世界围棋棋王后,俞斌父母从天台搬到了杭州的新家,而他平时赛事又很忙碌,老家便回得少了。
担任中国围棋队总教练后,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俞斌要思考如何带队在国际上赢得比赛,更要思考如何推广围棋项目。闲暇之余,他也寻思着如何为家乡的围棋做些事。
天台围棋基础深厚。上世纪80年代,因为俞斌、金茜倩等一批天台籍围棋“国手”的出现,这个围棋文化可上溯至汉朝的山区小县沸腾了,围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1988年,天台成功举办围棋节,并承办“新体育杯”围棋赛。随着围棋名声日隆,国家体委和中国围棋协会将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的殊荣授给了天台县。
而当时的天台,也面临着如何振兴围棋的问题。2010年,天台围棋协会秘书长杨仁坚单枪匹马到北京找俞斌。当时彼此互不相识,杨仁坚有些忐忑,但共同的想法,拉近了两位老乡的距离,双方交谈甚欢,一拍即合。
当年,俞斌就把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浙江队主场引入天台,回乡组织比赛并进行大盘讲解。比赛一办就是两年。他的初衷是在家乡办赛事,提升家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要考虑赛事的经济成本因素。
其间,天台企业“华顶茶业”积极参与其中。天台是“江南茶祖、韩日茶源”,做好茶、棋文章,那将极大地提振天台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茶与棋的渊源,拓展了俞斌的思路:能把棋赛变成造福乡亲的活动,这不是“体育为民”的生动实践吗?
俞斌在与天台方面交流时提出,“办比赛贵在坚持”。他随口的一句话,家乡却听得很认真。从2012年开始,天台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世界女子围棋团体锦标赛,直至2020年因疫情影响才暂时停止。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向世界宣传了天台山。
赛事,也成了俞斌联系家乡的一个重要纽带。
疫情期间,国际性赛事不便开展,可否另找国内的出路?俞斌与家乡再次想到了一块。双方的共鸣,促成了全国女子围棋公开赛在天台落地,现已举办了两届。比赛期间,俞斌还带着一批知名棋手走进校园,为围棋少年加油鼓劲。
为家乡再培养若干名职业棋手,也是俞斌和家乡经常探讨的话题。2016年,天台围棋协会向俞斌推荐天台少年许一笛,俞斌腾出时间,收“小老乡”许一笛为徒。许一笛到北京道场学棋期间,俞斌坚持每周给许一笛下棋复盘讲棋。2015年,俞斌在家乡和丁柯文连续两年下指导棋,鼓励坚定了小姑娘继续学棋的信心。
2019年,许一笛和丁柯文不负众望定段成功,成为职业棋手。由此天台的职业棋手升至11名,数量为全国县级第一。今年8月,15岁的许一笛勇夺第37届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青年组冠军;9月,16岁的丁柯文则拿下十七届省运会围棋比赛女子甲组的金牌。
家乡人民对围棋的热爱,时时感动着俞斌。而家乡的好山好水,俞斌也很想借棋赛帮助“吆喝”。近几年因疫情原因,国家队的训练场地遇到了些困难,需要拓展京外训练基地。俞斌想到了家乡,他向中国围棋协会推荐了天台。
在俞斌的穿针引线下,中国围棋协会和天台县人民政府高效沟通后很快达成共识。俞斌说:“天台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长期常态化举办各类围棋赛事,在这里办一个基地,对国家队、对天台,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就这样,“中国国家围棋队训练基地(天台)”于9月顺利落户天台。揭牌当天,“2022年中国国家围棋队选拔赛”同时在天台开赛。
这一次,120多名棋坛新秀齐聚天台新基地。那么多的小客人来到自己的家乡,俞斌就顺便“客串”了一回邻家大叔。他热情地向大家介绍饺饼筒、麦饼、炒面干等天台山特色小吃,这是他自小怎么也吃不腻的家乡菜。因为,那里面,是妈妈的味道,是萦绕他心间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