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家乡的那条街②

温岭九龙大道、万昌路: 蜕变与坚守的交汇

昨日拍摄的温岭九龙大道和万昌路。万昌中路有漫步道,两侧种植有香樟行道树,为树带式行道树绿地形式。该路段绿化采取市场化养护方式,绿化养护达到温岭一级养护等级标准,以绿化美化提升示范街区“颜值”。 本报记者杨 辉摄

万昌中路一隅。

九龙湖公园

九龙书局

城市,因路而兴。这些年,作为温岭新区主脉的九龙大道周围街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跃升之路。 本报记者杨 辉摄

本报记者元 萌文/摄

十年前,在温岭人的记忆中,位于老城区的购物中心是最火的商场,市政府大楼是能够代表城市的地标建筑,而当时的温岭城市新区,还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

城市,因路而兴。这些年,作为温岭新区主脉的九龙大道周围街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跃升之路。而在时代广场与九龙大道相交汇的万昌路,变化的同时保留了城市的烟火气,如今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爱去的街区。

新的文化

在周末读一本书、逛一个展、观看一场脱口秀、体验一次手工制作……在大城市盛行的文艺生活,如今在温岭也能实现。位于温岭市九龙大道的暮沧梧·九龙书局(下简称为九龙书局),集阅读、文创、咖啡、文化沙龙、美学展陈等多元业态为一体,成为温岭新的文化地标。

90后张哲,是九龙书局的主理人之一,温岭人。提到书店,他表示,从前温岭人最常去的是位于万昌路的新华书店购书中心,书店刚好位于购物中心的斜对面。有时,父母在购物中心逛街,孩子们就更喜欢待在书店里。温岭大部分的90后,都珍藏着坐在书店阶梯上、书架边看书的童年回忆。

时代在变,书店也在转型。“如今复合型书店成为主流,温岭也缺少一家更年轻、更多元、更有趣的复合文化空间。”张哲说。

去年8月,九龙书局作为温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书店落地九龙湖畔。选址九龙大道,“自然是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张哲说。附近已建成的温岭市博物馆、银泰城、万象城、时代广场、九龙湖公园等,以及在建的市域铁路S1线(九龙大道站),集剧院、文化馆、图书馆为一体的温岭市文化中心等,让张哲对温岭未来文化中心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近年来,我身边的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回温岭工作或创业的很多。”张哲表示,“书店包括我在内有3名合伙人,后来陆陆续续招了12名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大家都很年轻,人生轨迹也类似,基本上在外求学后选择回家乡发展。”

城市对年轻人的“向心力”更强了,返乡的年轻人也给城市带来了新气象。九龙书局的另一位主理人,同样来自温岭的潘婷表示:“我们想宣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体验艺术生活,我们更像是‘文化驿站’,给大家提供文化交流、美学体验、自我提升的场所。”

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岭人,他们表示,在改建老城、规划新城的这些年,变化最大的应当是附近的九龙CBD(中央商务区),但那些“回忆杀”还在老城区。“承载温岭人共同记忆的‘贪吃街’已经拆掉,记忆中的那些老味道,有的保留了下来,散落到各条街巷中。”潘婷说。

老的味道

一座城市的街道,不仅要有文化味,也要有烟火气。

位于温岭市万昌中路的汇头王小吃街,是近几年兴起的美食地标。这里汇集的不仅有各种新式小吃、茶饮,更多的还是从老城区搬迁过来的老店。汇头王街区附近,创业大厦、沪商大厦、建联大厦等写字楼林立,形成了城中小吃一条街的独特景观。

“原先的汇头王村是温岭的城中村,后来为了发展在这里开设小吃街,短短几年间就吸引无数年轻人来打卡。”家住温岭市城南镇的李女士说,“这里以街头小吃为主,胜在有烟火气。之前‘贪吃街’拆了后,我和姐妹们就常来这边吃东西。”

陈宝芳、陈彩云夫妻经营卖鱼桥嵌糕店20多年。他们的店铺从卖鱼桥搬到汇头王后,还是用原来的店名,一是为了传承老店不变的味道,二是方便老顾客找到新店址。

如今,新店已经开了四五年,这对夫妻每天都从凌晨5点忙到下午2点。吃嵌糕,每个温岭人的习惯都不同,有的会起早匆匆打包,有的会配上豆腐脑堂食当作午饭。近十种配料,每个人的口味又有所不同,丰俭由人,但人人手中必然是新鲜热乎的“定制款”。

老板负责将一团年糕手工摊平,老板娘负责加料、包料,这样的温岭嵌糕小吃店,夫妻档是最常见的搭配。在温岭的大街小巷,像这样的嵌糕店数不胜数,为什么老陈夫妇的嵌糕店经营20多年依然生意红火?

他们双手麻利,一边忙碌生意,一边向记者道来经营20多年的秘诀。

“我们的年糕都是手作的,才更有韧性,口感更好。有些糕店为了省力直接从市场批发来年糕,和手作糕就有很大的区别。”陈彩云说,“大部分客人都是老熟客,以前开卖鱼桥老店就常来光顾,还有的为了品尝温岭的特色小吃,专程从外地过来。”

“现在的温岭向城西、九龙发展,我们也跟着从20多年前的‘市中心’搬到了现在的‘市中心’。”陈宝芳回忆,“老店所在的卖鱼桥一带,又叫老十字街。现在万昌路周边购物中心、写字楼、居民楼发展起来,到了晚上,还有汇头王夜市,比以前的老十字街繁华多了。”

开在万昌中路与锦屏路交叉路口的阿伟菜干饼店,从中午11点营业到晚上10点,往来食客络绎不绝,“老板,一个梅干菜饼,全瘦肉,不加辣,多加点糖”“老板,三个饼,加蛋黄,再来三个茶叶蛋”,应对客人的点单,老板周会焕毫不慌乱,有条不紊地擀饼皮、包馅料、下烤炉。

来自丽水的周会焕,来温岭已有30多年,从一开始的小推车,到现在的小店面,最近还承接了外卖业务,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很多学生放学了就到我店里买饼吃。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有时还会专门过来。”他说,“我做的饼普普通通,但很多人都说忘不了这味道。”

他回忆,30多年前的饼,一个只要三毛钱,现在一个五元钱到十几元钱不等。很多东西都在变,他也从流动摊贩到拥有店面,光顾的客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周围的街区也变得越来越热闹,“但只有客人记忆中的味道,是不变的”。

如今,周会焕一家人都定居在温岭,在北门街、东安路也开了几家饼店。“温岭是一座发展很快的城市,我们靠自己的手艺在这里守得住,就很好啦!”

2022-10-21 这些年,家乡的那条街②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57941.html 1 3 温岭九龙大道、万昌路: 蜕变与坚守的交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