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胡南:最好的年华

▲2015年夏天,台风天过后,陈胡南(左)到章安农户地里了解农产品受损情况。

◀2019年,利奇马台风过后,陈胡南跟随椒江民兵赴临海支援时的采访工作照。

台传媒记者卢珍珍

70年,《台州日报》记录了这座城市的人与事,也承载了很多人的新闻理想。在这群逐梦的新闻人中,就有一个通讯员,他叫陈胡南。“它见证了我的青春年华”,这段青春时光,将陈胡南和《台州日报》紧密连接在一起。

陈胡南,江西人,2007年大学毕业。广告学专业的他,机缘巧合下却成了一名记者。陈胡南的父亲曾是村里一名出纳,因被人诬陷,家里背负了多年的压力,好在最后法律给了公道。过往经历让陈胡南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有人为老百姓说话”。

他喜欢上了新闻。

可惜,他却多次与《台州日报》擦身而过。“当时报考了两次,但都没有被录取。后来也有机会到台州日报社工作,虽然没有成行,但对它的感情一直在。”

椒江区新闻中心,是陈胡南新闻理想的起点。一开始并不太懂新闻的他,只能反复琢磨《台州日报》及其子报《台州晚报》《台州商报》。

刚开始走街串巷下农村时,陈胡南听不懂本地话,曾有老人听他满口普通话,还以为他是“骗子”。下基层多了,他便学了一些方言,采访时的几句“洋夹土”,终于派上用场。

虽然是新台州人,但因走的地方多了,陈胡南比很多当地人都更加了解椒江。脚走得勤了,好奇心越满,敏感性越强,新闻人的特质在陈胡南身上慢慢显现出来。

2012年,温岭市石仓下村的一眼山泉水,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神水”,遭到排队疯抢。抓住这个新闻热点,陈胡南想到了椒江白云山上被居民热捧的山泉水。“我们把山泉水送去检测,最后做了一期科普类新闻。”

有一天,陈胡南在路上遇到一位退休教师,老人手里的一大袋药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一聊他才知道,小小的一盒保健品要好几千元钱,而且还不是正规渠道买的。

通过一番顺蔓摸瓜,陈胡南发现,一些不良商家专门盯上退休老人,他们打着公益的幌子、聘请所谓的专家来讲座、搞免费旅游、大打感情牌,设置陷阱骗取老人信任,最后吸取大量金钱。他写下了题为《揭秘地下保健品推销的“吸金术”》的报道,一见报便在当地引起话题。

关注民生越久,越接地气,遇到的基层新闻“养料”越多。公交司机连闯红灯救人、路虎车主人行道上霸道停车背人、“烟头爷爷”随身携带工具随时捡烟蒂、稻草绳成为“致富绳”、砖厂排浓烟……那些散落在身边细小而鲜活的人和事,他都能够“逮”着。当地很多读者也因此慢慢记住“陈胡南”的名字,很多人不认识他本人,却叫得出他的名字。

从2012年到2021年,一篇篇扎实的报道,成了陈胡南最值得回味的青春记忆。这段年华,还和台州日报社紧密联结在一起。一个新闻人发光的日子,被《台州日报》及其子报见证了。

作为台州日报社的通讯员,陈胡南所采写的新闻,走出椒江走进更大的平台,飞进台州其他县(市、区)读者的家。

“稿件能够上台州日报社旗下的报纸,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鞭策。因为我们要面对全市通讯员的竞争,它倒逼着你的新闻稿件选材要新颖、质量要上乘、速度要及时、写法要鲜活,跳出县(市、区)的视野,站在市级层面甚至更高层面去做这则报道。”陈胡南坦言,台州日报社给了他更大的平台,激励着自己去做一个更优秀的新闻人。

“同一个报道,本来只有几万人看,现在可能是几十万人看。”特别是在新媒体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纸媒是很多读者唯一的信息源,这种成就感不可言喻。“这个平台让正能量报道成为更多人的美谈,让揭露社会不良面的报道接受更多人的监督,从而引起市民的警惕,推动执法部门的重视并解决。”

在这个平台里,陈胡南也认识了很多有情怀的新闻前辈。“做了十余年台州日报社的通讯员,报社的老师、前辈对于稿件质量,对于一些关键新闻要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认真态度,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在他们的反复‘敲打’下,我的新闻素养、业务水平慢慢提高。”

去年5月份,陈胡南到了新的工作岗位,目前就职于台州湾宣传文化中心。“现在也经常给《台州日报》供稿,以前以民生新闻报道为主,现在更多的是时政新闻。”

70岁的台报还在成长,正如它见证了一批批新闻人的成长。有人来,有人往,但它,一直都在。

2022-12-27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3068.html 1 3 陈胡南:最好的年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