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苦,要知苦

林 立

在读报道时,我常感叹,如果我是外国人,我一定学不好中文。中国文字语言最难之处,字形、词汇的丰富,只是最表层的难。一些词汇的内涵之深不可测、绵密复杂,才是中文至深的奥秘。

“消费降级”,这个词汇算是新词,中国人能感同身受。但它同样内涵丰富,让我感叹国人提炼生活境况转化为新词汇的高超能力。

消费降级,等于“穷”吗?那肯定不是。但你细品,对这个词深有体会的都市人,他真正的心情,就是在“哭穷”。尽管如报道中所呈现的,他们可以习惯消费降级后的生活,能够理性地认知到,几百元的衣服和几千元的衣服,差别仅仅在于“牌子”。也可以忍住不去下馆子吃饭,一日三餐坚持自己做,认清这样也不会缺少营养,还能积攒人民币。放弃频繁的旅游,生活也可以继续运转,找到更经济实惠的爱好,也可以排遣个人的压力和烦恼。

但说到底,都不情愿,不痛快。

我没有否定这种“不痛快”的意思,我自己也是不痛快群体里的一员。不过我很想探究一下,为什么就不痛快呢?

我觉得答案藏在另一个词语里面——吃苦。

小学时,当我想要一件超过基本生活所需的物件,例如一双有气垫的篮球鞋时,我父母就会让我选择普通的球鞋。他们告诉我,不要攀比,不要不满足,要学会吃苦。小小的我就如此理解,不是买不起但就是不买,就叫吃苦。

牢记吃苦,确实让我不自觉地学会了节俭,但自从我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能力上限在哪之后,我也会报复性地消费一些可能完全用不上的物件。它们被买来之后,确实很快就成了摆设。但是进入消费降级之后,我非常怀念能够“报复性消费”的日子。

我感觉那是我自己争取来的快乐,简言之,那是“再也不想吃苦”的快乐。

把苦吃进去,消化掉,能获取什么前进的动力吗?我觉得没有。前进的动力,是快乐的,是甜的,苦吃进去,我都忍不住吐掉了,从来消化不出什么。

但承受苦,确实磨砺了人的意志。苦,有它的意义吗?

我特别喜欢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林先生将苏东坡最显著的性格特征——“乐观”写得极为动人。苏东坡的一生,苦难与幸福的比例,可以说是苦多于乐了。但他极为乐观,总是能在苦难中笑出声来,写出许多让读者极为感动的诗词来。

苦,对于苏东坡来说,从来不是“吃”下去的。他只是“知苦”,非常知道苦的滋味,但他不吃下去,他不被动,他主动接纳了苦。

林语堂概括苏东坡的乐观:“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苏东坡面对苦的诀窍,就是不让它成为自己的情绪。苏东坡落难时,那何止过的是“消费降级”的生活,但如果让他用现代白话词汇去形容,他绝对不会说“消费降级”,他只会笑呵呵地说:“不买了呗。”

不吃苦,知苦就行,让我们笑着向苏东坡学习吧。等赚更多钱了,咱该买啥还买啥。

苦的意义,就是衬托出甜的滋味嘛。

2023-03-3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0297.html 1 3 不吃苦,要知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