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探访台州书院文库

宗文书院:豪爽英迈,山高水长

黄濬《宗文书院记》

温岭中学校园

从宗文书院到温岭中学,深厚的传承横跨170余年。

扫一扫 看望潮APP

台传媒记者林 立/文 章增宏/摄

当代温岭,以“富”知名,民营企业是温岭市著名的招牌。

然而台州其他县(市、区)乃至省内的许多家长都知道,温岭还有另一张发光的教育名片,它叫“温岭中学”。

二十一世纪以来,这所中学高考分数超过重点线的人数有1万余人,100多位同学考入清华、北大。

让温岭中学师生骄傲的是,学校有着深厚的传承,横跨170余年。

故事的起点,叫“宗文书院”。

乡贤们的礼物

温岭人在读书方面的成绩,一直很亮眼。据历代温岭县志记载,自宋迄清,温岭县中进士者97人,举人116人,另有武进士12人,武科举人56人。

成绩虽好,但有一件事一直让温岭贤达挂怀,因为地处偏远乡郊,本地学子总得远游读书。

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即校长)黄濬就曾感慨:“自古以来,大学校总是盖在文化经济发达之‘国’,不会盖在我们这些乡下地方。”(然皆建于国,不闻于乡。《宗文书院记》)

黄校长的感慨,在宗文书院历时三年建造终于落成时,成为对艰难过往的微笑回忆。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贡生赵佩训、廪生范鼎五、孝廉张桂馨、学博陈沣、金有祥等人集资出力,开始建造宗文书院,于咸丰元年(1851)落成。这是一所由温岭乡贤、官员集体众筹建造的书院,可以说是乡贤们送给温岭学子的礼物。

书院坐落于横峰山前施(今横峰街道马鞍桥村山前施),有房六十五间,其中,讲堂五间,文昌祠三间,左山长房四间,右监院房、账房共四间,肄业房八座,每座五间,计四十间,仓屋二间,厨房二间,大门五间,外则垣墙环绕。大门外及两旁皆有池。讲堂前有奎星阁一座,同治十年(1871)建。

首任校长黄濬上任时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在《宗文书院记》里用他一贯出色的文笔描绘着书院的环境:“其地后枕横峰,前汇渚水,左通桥市,右挹旗山。缭垣内外,为池者三,皆大可盈亩,俾来游之士四顾兴怀,临流赋诗,以助其豪爽英迈之气,致足乐也。”

山清水秀,四通八达,四方贤达慕名而来,让书院平添“豪爽英迈之气”,这让黄老非常欣慰。

黄濬,字睿人,号壶舟,是温岭本地人,出生于太平三都下黄村凤山(今温岭市石桥头镇下黄村)。在回到老家之前,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他是道光二年壬午(1822)的进士,中进士后,先后在江西省六个县当过知县。每一个县任上,他都致力于振兴文教,很得民心。然而随着时局动荡,好官黄濬遇上了有理说不清的“刁民”。

道光十一年(1831),因为一艘客舟遭风浪丢失了银两,黄濬被诬陷失职,奸民们趁机为他加上诸多罪状,最终黄濬遭到了贬斥,被遣送到了新疆乌鲁木齐。时年61岁的黄濬,到了乌鲁木齐,并没有自暴自弃,自号“四素老人”,潜心学问。

在乌鲁木齐,黄濬与另一位蒙冤的名臣清官有了三天的邂逅,他叫林则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力主和侵略者对抗的林则徐被遣戍到新疆伊犁,途中经过乌鲁木齐,暂住三天,遇到了和当地文人一起来迎接他的黄濬。

两位天涯沦落人相逢恨晚,林则徐欣赏黄濬的人品,对他的文才也赞叹有加。在林则徐为黄濬的《壶舟诗存》所写的序文中,他赞叹道:“其诗若文,浑涵万有,不主故常,汪洋恣肆,惟变所适。窥其意境,若长江之放乎渤懈,竹木煸鲈,不遗巨细而无乎不达。”

邀请像黄濬这样才学出众的人物作为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可见当年温岭乡贤们对书院寄予的厚望。

文才与人品俱佳的黄濬是台前的主力,幕后那些出钱出力的先生们,同样值得铭记。黄濬在《宗文书院记》中告诉读者,第一个站出来倡议大家建书院的人,名叫金煦春。

金煦春,字步蟾,号镜人,曾任会稽教谕、富阳训导,后升为江西补用知府。黄濬对金煦春的评价是“慷慨有志”。金先生的事迹也正是这四字的写照。台州府城建校士馆、朱子祠,他各捐一千两银子。婺源饥荒,他赈济饥民,救活了很多人。

金煦春深受知府刘璈的器重,后者还对宗文书院进行了扩建。在当地人倡议修建水利工程金清总闸时,刘璈指定金煦春为主要主持者。尽责尽心的金煦春积劳成疾,于同治五年(1866)去世,年五十四。

赵佩训,字楚良,号八愚,是另一位资助宗文书院的温岭大人物。咸丰三年(1853),温岭发生大水灾。赵家藏谷仅百余石,他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此外还提供原材料让灾民们织衣服解决穿衣问题,还积极想办法提供灾民钱财,让他们做生意重新生活。

这些老先生们对同乡奉献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待书院,同样竭尽心力。

宗文二字,黄濬如是释义:“宗者,尊也、本也,尊其所闻文,而本诸行也。”(《宗文书院记》)

这所书院,注入了对中国文化经典、传统美德的尊重,奉行着儒家自古以来济世治世的道德准则。

在宗文书院当了五年山长后,温岭县城的鹤鸣书院聘请黄濬去任教,首任山长黄濬告别了宗文书院。在黄濬之后,据画家王镛斌先生《温岭中学宗文时期校长史略》一文考证,张振夔、陈沣、孙春泽、江培、王咏霓、葛咏裳、王棻、杨晨、刘金河、王舟瑶等知名学者,都曾在宗文书院任过山长。

百年间的传承

19世纪末,欧美的现代化火炮不断冲击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识之士都在为“改革”二字奔忙,清王朝被迫允许了诸多改变。

在“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吁下,千百年来岿然不动的科举教育也迎来了革新。

如今翻阅资料,一份《章程》使人感慨不已。

1900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可谓包含了中国最早的义务教育思想。其中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

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包括《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等6类章程。

中国的读书人开始进入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初始模式。

温岭的乡贤承袭先辈遗风,再一次为教育慷慨付出,为宗文书院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金秉理(1861—1918),字次齐,横峰东洋人。他本人是光绪年间的廪生,虽然从小学的是科举教育,但他非常喜欢读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追求改革。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像前辈金煦春等人那样,再次联合乡绅、学者人士,顺应朝廷之令,将宗文书院改为宗文高等小学堂。因为宗文小学堂附设农科,他还将自家20多亩良田改作桑田,送给学院做实验基地。

翻看当年宗文高等小学堂的课程,可以看到虽然孩子们还要读经、读古文,但是已经有了算学、本国舆地(地理)等理科科目,课间还要做体操。后期增加的农、工、商实业三个科目,和今天的职业教育类似。

光绪三十一年(1905),践行了上千年的科举考试正式结束,新式学校成为了正统。政府以财政拨款的形式为新式学校提供经济支撑,还以强迫义务教育的形式推广新式教育,要求7岁以上儿童一律入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金秉理又在宗文书院故址改办公立宗文高等小学堂,宗文高等小学堂附设初级师范完全科,为台州师范教育之始。

沿着近代的历史轨迹,曾经的宗文书院变身为宗文高等小学堂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革,演变为宗文高等小学校(1912年)、温岭县西北区区立宗文初级中学(1928年1月)、温岭县立宗文初级中学(1928年5月)、温岭县立初级中学(1936年)等学校。

直至1959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温岭中学,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沿用至今。

这间学校里,走出了太多响亮的名字:

闻国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际上首创非线性椭圆型、双曲型与混合型复方程的系统理论;林家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杨海军,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科学家,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ATLAS实验,研究世界万物质量的起源及宇宙大爆炸初期的高温高能状态;陈中,“天问一号”测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在这些著名温中校友的回忆中,温岭中学“文理兼优”。在图书馆里,在与老师们的漫谈中,他们培养了兴趣,最后将兴趣拓展为优秀而有意义的事业。

2018年,马鞍桥村全域改造项目启动,宗文书院旧址的建筑被拆除。温岭本地人陈学秋,将一块“山高水长”石匾捐赠给了温岭中学。这块匾是上世纪60年代他在温岭县皮革厂工作时,在改建制革车间捡到后珍藏的。

至此,温岭中学的老师、同学们,又再次和宗文书院有了直接的关联。

对他们而言,山高水长,让他们想起了百年前文人们的“豪爽英迈之气”。这四个字,让他们踌躇满志,也让他们热泪盈眶。

参考资料:

《浙江省温岭县教育志》

《百村行丨涨知识了,温岭中学的前身竟位于这个村》(黄晓慧)

《百村行丨温岭这个村有人曾在福建当官,收了十几把万民伞》(黄晓慧)

《“林家里”有个二肯楼,里面曾住着温岭职业教育先驱者》(黄晓慧)

2023-07-27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9688.html 1 3 宗文书院:豪爽英迈,山高水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