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理解顾某,成为顾某”

陈飞鹏

上岸不上嘉峪关?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火了!近日,顾某因没能留在家乡兰州,不情不愿地前往嘉峪关就职选调生,随之发表了一篇题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一边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另一边则是对嘉峪关满腹牢骚,甚至“恶语相向”。文中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

据当地回应,目前这位研究生已经离职。事件到此告一段落,有人继续谴责,也有人抱以理解。当然,主观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但从客观上造成的影响来看,顾某的行为确实有失妥当。

这是一个尊重个体选择的时代,每年都有一些考编“上岸”的人,因适应不了当地环境或出于其他考虑而申请离职。从任用和取录制度上来看,这无可厚非。但为何此次事件在舆论场里一石激起千重浪?归根结蒂,其原因不是离职,而是顾某文章中所流露出的价值观偏差。

武大文学专业出身的顾某,写下《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笔调之中缺乏知识分子该有的冷静和理性,更多的是个人宣泄,把自己事业和人生的不顺发泄在这片无辜的土地上。纵观全文,毫不遮掩地出言贬低,甚至用了一些极端词汇,遭受质疑也在所难免。文中一边大谈自以为是的“文人风骨”,一边抱怨工作艰苦,心态上就已变质,这不但打击了其他选调生的热情,也影响了嘉峪关的城市形象。

选择去留和发文吐槽是个人自由,但顾某考上的是选调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制内工作”。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个人利益导向的工作,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要服从组织安排,要面临更严格的纪律约束,要做好奉献付出的准备,这是公职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伦理。对于不愿吃苦的年轻公务员,舆论的确应该好好敲打一番。在群众心中,公务员是以“公”为要、以民为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形象,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有责任也有义务建设祖国、发展社会、服务人民。但顾某的言行背道而驰,完全从一种功利化角度去算计,忽视了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殊要求。这种思想上的“错位”,比无法接受工作和生活的“落差”,更加让人寒心。

顾某毕竟是个例,舆论场上的批评和指责,更多指向那种“理解顾某,成为顾某”的思潮,警惕个例变群像。此次事件也给了我们一个反思契机。筛选真正有志于公共服务的人,除了能力条件、学历背景等,态度取向、价值观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机关用人单位需对此进行更加细致的把关与考核。同时,年轻人追求“上岸”,如果只是盲目跟风,想着“一上了之”,忽视个人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度,只怕会在工作中各种碰壁,在“围城”中打转茫然,不仅于己无利,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再进一步看,舆论不必过度关注体制内个体的去留,更应把眼光投向偏远地区的建设发展。发展需要人才,尤其是基层,更要想办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仅靠个人一腔热情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更多重视、关爱和支持,从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到提供相应合理的待遇,从顶层上的设计到细微处的聚焦,都值得持续发力,让人才能够安心扎根生长、乐于干事创业。

每个人的选择,自有其发展逻辑和价值判断。但还是想借用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国平在博士论文致谢中的那句话——“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读来潸然泪下,写尽苦难,依然拥抱希望,自强者恒强!我们尊重个体的选择,更钦佩艰苦中不屈的灵魂,用个人的微光点亮时代的宏大叙事,点燃生生不息的奋斗火炬。

2024-06-03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2318.html 1 3 警惕“理解顾某,成为顾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