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浦洋上下台门:明代遗存 镌刻光阴 2024年07月27日

浦洋下台门正面

浦洋上台门正面

“水口石塔”须弥座石刻

陈伟华 /文 孙金标 /摄

浦洋村,在黄岩西部山区茅畲乡,历史上有上台门、双具捣臼门、横台门、下台门四大台门,还有一里多长的龙墙等古迹。

浦洋村背东朝西,村南坐落着上台门,村北坐落着下台门,为明代建筑。两台门于2013年2月,被黄岩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坐落在中间的双具捣臼门、横台门,均已被毁。浦洋上台门、下台门的建筑结构,虽然简单,但建筑风格颇具明代特色。其中,上台门占地面积6平方米,台门宽2.85米、高4.3米,由两侧方形石柱和石门楣、石砌门顶构成。在右门楣上方的石板壁面两侧,雕刻着四组一斗三星斗拱图案;在方形石柱的前后,搁置着石雕牛腿,用以承托石砌的月梁及屋檐的出挑。顶部由4块条形石板作为横列并砌,其上盖小青瓦。小青瓦在南方地区又叫蝴蝶瓦,俗称布瓦,是一种弧形瓦。上台门的石筑雕刻工艺比较精湛,台门整体建筑形若独脚金鸡状。

而下台门占地面积9.5平方米,宽4米、进深2.34米、高3.7米,是单檐坡顶式建筑。台门两侧石柱各为3根,中间石柱较大。门楣为木质梁方,台基呈束腰状。台门由条石和自然块石构成,石质柱础置放于石台基之上。木质梁枋结构屋面,其上盖小青瓦。下台门的石础砌筑工艺比较新颖,石础四角起翘,如同歇山顶式样。

明代石台门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见,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价值。

据《畲川牟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黄岩牟氏十五世后裔牟瑾、牟璠兄弟,从茅畲柏树下迁到浦洋。二哥瑾居上台门,取号“东麓”。胞弟璠居下台门,取号“西崖”。牟家有耕读传家之风,东麓和西崖两兄弟也都非常重视,以身作则,忠孝家风承祖祢,诗礼德训遗子孙。

浦洋村隶属于黄岩茅畲乡,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水口石塔位于浦洋村大田山东坡山岗上,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浦洋村古建筑群大体保留着明代中期建村格局,留存有古宅、台门、龙墙等遗迹。

村里最有气势的要数横台门里的官封里(也称进士第),是明代西乡望族牟西崖(1461—1533)的基业,号“继德堂”。因西崖的公孙名贤,字越秀,为明崇祯癸酉年举人,次年连捷进士,声名鹊起,于是他的这座故宅,在山乡内也着实亨名了几世纪。现中堂犹存。

水口石塔在浦洋村大田山东坡山岗上矗立了400多年,为省级文保单位。这里是九溪支流的出口,也就是风水堪舆所谓的“水口”,石塔的名字估计就是由此得来的。水口石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由村民牟应魁与族人共建。石塔高七级,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塔,整座塔全由石质材料构筑而成。塔体修长,高10.6米。底部的须弥座雕工精细,内容丰富,六面有麒麟瑞兽、鲤鱼化龙、猴摘蟠桃、鲤鱼跳龙门等图案,塔身每层每面都刻有佛像,塔檐精心雕琢,刻出檐子、椽子、筒瓦、斗拱等仿木构细部。斗拱出檐,翼角起翘,遮阳挡雨保护塔身,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给人以美感。

水口石塔南边有将军庙,祀文天祥及杜浒、牟大昌、牟天与等抗元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