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王寒做客《人文台州》,聊古今台州美食

“无鲜勿落饭”背后的文化基因

王寒实地调研紫菜采收。受访者供图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长在东海之畔的台州人,最大的口福就是山海通吃。鲜甜,是台州人钟情的口味,土生土长的台州人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习惯与讲究——无鲜勿落饭。

作为浙江地域风物的代表性作家,王寒成长于东海边的台州,对家乡的美食情有独钟,从小吃到大的海鲜是她最熟悉的味道。王寒为台州美食写过100多万字的文章,出版了《无鲜勿落饭》《江南小吃记》《台州风味》《东海寻鲜》等有关家乡美食的书。最新一本美食书《江海滋味》也即将面世。

台州人“无鲜勿落饭”的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台州饮食文化中又藏着哪些独具特色的人文风物?本期《人文台州》相约知名作家、“拾味台州”美食推荐官王寒,探索台州美食文化基因,品味“鲜甜台州”的独特魅力。

台州人自古就爱吃海鲜

在王寒看来,吃海鲜是刻在台州人骨子里的一种美食文化基因,“我们的口味是从老祖宗那个时候开始传下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古人吃海鲜的历史,始于夏朝。”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为治水在全国考察,尝到多种海味,建立夏朝后,他指定的四方贡品中就有海鲜。不过,古人口中的“海鲜”,与现在有所不同,比较广义,凡江、河、湖、海的水产品大都包括在内。

“在中国,有把湖称作‘海’的习俗,比如青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湖,因此来自江河湖的水产品也被称为海鲜。”王寒说,甚至在夏周时期,被歌颂较多的还是江河湖里的鲜味,《诗经》里也有一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描写的都是淡水河鲜。

直到汉代,才开始风行食鲍鱼。“汉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民间动不动就大摆酒筵,大吃大喝,除了肉以外,不仅有鳖和鲤,还出现了海产珍品,白灼鲍鱼片。”王寒说,文献中记载的鳆鱼就是鲍鱼,东汉时成为贡品。

而台州人吃海鲜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了记录。由三国的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里提到了海参,将其烤熟了食用,味道鲜美,让人意犹未尽。这部关于临海郡的雏形方志,媲美于《山海经》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最早记载浙东沿海水产资源种类的著作,其中记载的近海鱼类、鳞介有92种。

古代贡品中的台州海鲜

“现在的台州人可比古代的皇帝有口福。”翻阅过大量古籍,王寒发现台州海鲜自古就是进贡的佳品,是上得了台面的好食材。

唐朝时,只有在大臣升迁、士子登第的宴席上,才能看到丰盛的海鲜菜。王寒从古籍中了解到,韦巨源升任尚书左仆射后,宴请了唐中宗,大摆喜宴,备了60道菜肴。其中就有海鲜菜,包括烤大虾、平截剔蟹细碎卷、冷蛤蜊、鳜鱼羹、炸鱼子、鱼白等。

当时,台州进贡的海味主要是甲香螺和鲛革。“唐以前,通常把魟鱼称为鲛,当时进贡的应为魟鱼皮。”王寒介绍,甲香螺应该就是流螺,不仅肉好吃,它的壳还是顶级香料的合香,点燃后会散发出香味。

“其实,在古代,皇帝吃海鲜也是比较奢侈的一件事。”王寒说,如今台州人常吃的三鲜面中,蛤蜊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宋仁宗来说,却是很奢侈的美味。北宋时期,28粒蛤蜊价值两万八千钱,相当于现在一万元左右。

在北宋天圣元年,渔民在台州近海捕获三尺巨虾,红须长一尺多,色彩斑斓,是中华锦绣龙虾,又叫七彩龙虾,是龙虾中体型最大的。宋仁宗见了这只大龙虾的写真图后,啧啧称奇,封其为“神虾”。

“北宋人很少吃海鲜,一是因为定都开封,地处中原,离海远,价格高,二是因为古时候的保鲜技术落后,即便有钱,要吃到新鲜的海味也很不容易。”王寒说,南宋定都临安后,新皇城靠近东海,每天都有大批海鲜运往皇城,南宋初年出现了冰鲜渔业,皇城内还有海鲜铺子。

南宋江浙贡鲜,官方在“贡鲜之路”的大运河沿线城市设有许多冰窖,以利鲜船沿途换冰,确保各地进贡的鱼鲜,送到皇城还能有七八成鲜。明朝时期,白蟹从台州府出发,启程送到一千里外的南京,是用木屑保鲜的。

此外,《梦梁录》《武林旧事》记载的南宋食事,以蒸、煮、煎、炸、烧、烹、生、脍、糟、腌、酱、醉等方法制作的海味上百种,主要来源地就是宁波、台州和温州。

台州美食胜在好食材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赞美过台州的海鲜,进贡朝廷的佳品中,也有不少美食来自台州。”王寒认为,台州美食之所以好吃,首先来自于食材。这些好食材,离不开这片土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地理。

研究透了台州海鲜的“前世”,她又在观察其“今生”上下足了功夫,凌晨3点从床上爬起来,赶到台州海鲜市场一探究竟。

王寒认为,吃海鲜有三重境界:一曰鲜美,二为肥美,三则甜美。台州人对海鲜的最高评价,就是“鲜甜”。

“东海的每一口鲜甜,都跟江河、大地有关。”王寒说,影响海鲜味道的主要原因,是季节与海域。

她随即解释道,海鱼的出生地、成长地,乃至海水的温度、咸度、深度、流速,都会决定一条鱼的品质。东海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海鲜生长环境最为独特,长江、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闽江汇入,寒流暖流交汇,淡水咸水交融,饵料丰富,产量大。

做一个合格的吃货,要懂得食材的搭配,吃得有讲究。“海鲜也有各种配法,比如萝卜丝配带鱼,梅干菜配河鳗,雪菜配黄鱼,菜干配黄呼(黄鲼鱼)。”王寒说。

王寒笔下的《东海寻鲜》,讲了二十四时,三十六味,桃花鲻鱼,清明马鲛,芒种虾皮,夏至鳎鱼,大暑鲈鱼,秋风白蟹……什么季节要吃什么海鲜,什么海鲜哪里最好吃,她都说得上来,“黄鱼吃嘴巴,鳓鱼吃尾巴,鲳鱼吃下巴,带鱼吃肚皮,米鱼吃脑髓。”

美食之城有潜力

对家乡台州的美食,王寒爱得深沉,爱得真切。“台州有山有海,山珍海货一应俱全”“鲜在台州山海间”“吃一口,让人黯然销魂”……说起家乡美食,她妥妥成了一名吃货,大力吆喝推广。

王寒写美食,其实讲的是人与自然、食物与土地、游子与故乡之间的关系。她以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助力弘扬台州美食文化,她期望有朝一日家乡台州可以拿下“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尽管这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

在王寒看来,台州拥有成为“世界美食之都”的潜力和优势,但还需要进一步去深挖台州特色美食以及美食文化、海洋文化,强化台州美食烹饪人才的培养,挖掘并推广像宁波汤圆、嘉兴粽子一样,具有标识性、国人皆知的大众美食,加大对美食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台州真正成为一座“来了就想吃,吃了还想来”的美食之城。

记者 徐颖骅

2024-03-19 知名作家王寒做客《人文台州》,聊古今台州美食 2 2 台州晚报 content_196578.html 1 3 “无鲜勿落饭”背后的文化基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