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洪雨成
新年伊始,阳光明媚。
台州各重点工程的施工现场忙碌依旧——杭绍台高铁台州中心站塔吊耸立,省会一小时交通圈指日可待;市域铁路S1线飞溅着焊接火花,彰显咬定工期不放松的坚毅;南部湾区引水工程百里引清泉,铆足干劲提质提效……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不仅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日常因疫情而发生改变,更在于作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扮演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角色。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台州围绕“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主线,着眼当下抓实干,放眼未来谋发展,风风火火奔走在继往开来的大道上。
承担“国家任务”,满心荣耀
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哪家强?近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给出了答案。在全国296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台州位列第34位。
荣耀背后,是台州承接的多项国家试点任务在共同发力。
去年10月,我市首笔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双保”应急融资落地。这笔由临海农商银行发放的800万元贷款由台州信保基金担保,专项用于当地某汽车部件企业为满足订单需要而产生的资金需求。作为推进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重要举措,我市于2014年创建了中国大陆首个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运营至今,累计23509家市场主体承保授信44504笔,累计担保授信金额421.30亿元。
台州也是全国唯一的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多年来,积极创新“小资本对接大项目,大资本服务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了“投资便利化、创业便利化、贸易自由化”。
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我市先后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政务服务“好差评”国家标准试点。去年3月30日,为对企业享受各类疫情期间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优惠和各类稳岗就业政策提供一窗联办,全市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了防疫助企政策“一件事”专窗,打通减税减费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有了“最多跑一次”,还有“最多跑一地”。我市积极推进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省内形成了“台州样板”。去年8月,台州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地区。以此为契机,我市正加快探索具有台州地方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台州。
吸纳地区外溢,主动寻机
开放的气度,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高度。
40多年前,台州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先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40多年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又一次给予台州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风从上海来,潮涌台州湾。”去年11月,以“潮涌长三角 逐梦大‘沪台’”为主题的2020上海·台州周在沪开幕。会上,共有来自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64个项目签约。其中14个合作项目和22个产业投资项目现场签约,11个合作项目和17个产业投资项目在场外签约。
市委书记李跃旗在致辞中提到,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强劲东风正在从上海吹向台州,台州将借好上海之势、上海之力,努力把台州打造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重要集聚地、资源外溢的重要承接地、公共服务的重要扩散地、市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充满活力的新增长极。
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可以说,台州把目光锁定在了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上。身为“制造之都”,我市拥有21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99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应有追求。顺势借力,凸显产业特色。(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纵深推进以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格局。对台州来说,精细、分众化、“隐形冠军”式制造,与上海的高端、国际化、前沿性制造正好相辅相成。
有目标,更有行动,各地各部门主动“出击”,争相“抢跑”。椒江区出台《接轨大上海“十个十”行动计划》,十大领域各优选十个事项,作为接轨重点;黄岩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频频带队赴上海开展招商推介、合作交流活动,化身“招商员”“带货员”“规划员”。部门间携手合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破除企业“低散乱”格局,小微企业工业园从“放养”到“精管”的蜕变,成为台州培植企业的沃土。
去年,我市还与温州市、上海市杨浦区、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芜湖市,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发布了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宣言,将从产业、创新、制度、服务等方面共同推进跨区域协同。
承接创新资源,求贤若渴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如何正确认识台州在全省“大窗口”中的职责任务?面对省委全会10个方面“重要窗口”、13项重大标志性成果的部署要求,如何努力彰显台州作为?去年,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阐明“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确立了“创新台州”这一战略支点,成为我市建设“重要窗口”的行动指南和操作手册。
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台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总规划用地10500亩,分数字功能区、智慧生态绿廊、科技创新区、智慧农场四大板块。作为产业园的首个投运项目,浙江方远力鑫真空设备有限公司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工设备,能完全满足产品高精度、高品质的要求。其产品拥有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势,打破了国内光伏行业原先只能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在杭州滨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温岭(杭州)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围绕泵与电机、精密机床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集聚了永磁电机、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人才项目。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则采用双基地模式,构建起了两地联动的创业生态链条:上海研发基地搭建生物医药、化工与新材料等五大平台,临海产业化基地提供孵化运营、项目引荐等五类服务。
承接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创新资源,我市加强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科研机构、大院名校的紧密合作,鼓励本地企业与高校进行双向互动,引入了浙工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黄岩创新中心等平台落户。同时,依托沪杭“创新圈”甚至海外“孵化圈”,多点布局市外“飞地”。
创新以人为本。去年发布的人才新政2.0,是我市向海内外英才发出的“求贤令”。新政在原政策基础上优化升级,聚焦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等“三高”重点人才,以政策有无撬动作用为衡量标准,加码支持力度,释放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强烈信号,为高水平构筑人才生态最优市再添重要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