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立
前两天下班到家,委顿疲倦,窝在沙发上阅读“微信订阅号”,一句话让我瞬间“清醒”:
只有极其不幸的人,才有怜悯他人的权利。
我忘了文中提到这句格言出自哪位名人,只觉得入理至深,让我慨叹诚然如此。
这句话乍一看说得极端了些,按这么说,怜悯他人这一美德,岂不是被加上了“必须极其不幸”的属性吗?
幸福的人,就不能怜悯他人吗?
不是的。
我读书虽少,阅历也没那么深,但对于类似这样显得极端的格言,却是越发有贴切的理解。
这句话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只有极其不幸才能怜悯他人”,而是“极其不幸”这四个字,也可以把“极其”去掉,重点就是“不幸”。
什么是不幸?如这篇稿子中提到的爱心围巾的受赠者,爱心早餐的受惠者。他们中不可能人人陷入“极其不幸”的惨境中,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是不幸的。在寒冬,缺少保暖的衣物,大清晨和后半夜还要忍受饥寒在街上清扫。
那么玉环那一批可敬的阿姨、黄岩那些提供早餐给环卫工人的义工和暖心店主们,他们因怜悯而献出实际的爱心援助,他们本身却是已经脱离“饱暖需求”的人,这不就打了“必须不幸才能怜悯”这句话的脸吗?
细想一下,你就明白了。他们因何产生怜悯呢?因为谁都饿过,谁都冷过,这两种体验,是生而为人都会有的。
区别在于幸福的人,只是偶尔被饥寒侵袭,而不幸的人,经常困顿其中。
他们感叹于他人日日夜夜困顿于饥寒,是同理心、共情能力,让他们设身处地替他人想象了饥寒之苦,自有余力,于心不忍,慷慨解囊,亲手相助。
是对不幸的共同经历,让人类懂得了怜悯。这是人性的高贵之处啊。
继而思考这句格言,这句话的精准,远不止于“知饥寒者为常饥寒者感到怜悯”的范围。这句话提到的不幸和怜悯,都是常人没经历过,一旦经历过很可能会瞬间击垮的不幸。
推演一下,是那些因非常原因失去了至亲的人,才会懂得其他遭遇生离死别的人的痛苦,因而怜悯;是所有罹患绝症了无生趣的人,才明白共遭病痛的病友之绝望,因而怜悯;是蒙受不白之冤因为法治社会终得清白之人,才理解那些高喊着“我无罪”的人的心声,因而怜悯……
人类所能做的,不是天生的慈爱,而是“被动”的怜悯。然而这仍旧是人类的可贵品质,因为愿意奉献自己所有,接济与自己共同遭遇的弱者,并非一件强制的事情。
发乎于心,自觉自愿,何等伟大!
爱心没有大小,不过,爱心的出发点,一定是关乎“冷暖”。
知冷暖,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