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寒阳文/摄
1月14日下午,在台州世纪联华超市,记者看到,该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提供了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可降解购物袋,不少顾客则自己准备循环使用的购物袋带走商品,选择“绿色购物”。
去年11月17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围绕“禁限、代替循环、规范”的整体思路,对塑料污染治理提出分阶段目标、相应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
根据《方案》,到2020年底,我市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那么,步入2021年,各方减塑工作推进情况究竟如何?
商超、餐厅自觉弃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
随着“减塑行动”不断推进,商超、餐厅等塑料使用大户纷纷推出减塑举措和过渡办法。
“上月初,我们就将不符合规定的塑料产品全部下架并退回。”台州世纪联华值班经理周欠树告诉记者,作为其替代品的可降解材料生活用品已全面上线。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持续倡导,人们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可降解材料的生活用品逐渐抢占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市场。作为白色污染的“主力军”,一次性塑料袋正被加速淘汰。
不仅商超百货积极响应,餐饮外卖领域也在大力推动减塑。
1月13日中午,外卖小哥郑益把一份外卖放在椒江某小区的保安室内便匆匆离去。此时,保安室桌上待取的外卖已堆积如山,但放眼望去,记者发现,鲜有塑料包装的身影。郑益说,如今用牛皮纸、铝箔纸、植物纤维等材料制成的打包餐盒已成了市场上的主流。
保险业务员张小姐因工作繁忙,几乎每天中午都会点外卖,对于打包袋的“变身”,她说:“看着有食欲,吃着也放心。”
登录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客户端,不难发现,商家已开始引入多样化环保包装供应商,持续扩充环保包装产品供给。
环保餐具随处可见
根据《方案》,到2020年底,全市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率先在星级宾馆、酒店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并逐步延伸至其他宾馆、酒店、民宿。
限塑令虽然严格,但因为近年来各方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过渡起来显得并不“生硬”。
麦当劳撤掉了吸管盒,采用不用吸管的新杯盖;星巴克更是“不顾”部分消费者吐槽,换上了环保纸吸管……在超市的货架上,可降解材料制品全面上架,刀、叉、碗、盆、杯……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多年前,浙江金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就凭借植物纤维和聚乳酸两大技术研发平台,专业生产可降解植物纤维类、聚乳酸类、植物淀粉类等包装容器制品,致力于开发生物降解环保新材料、新产品。“中国人吃饭喜欢‘汤汤水水’,这十分考验产品的密封性以及食用安全性。”公司董事长张平向记者介绍,企业改进设计,在原先餐盒的盖子三侧都增加了防溢出的卡扣设计,轻轻一扣便能锁住餐盒。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工程,政府要严格监管,企业要大力支持,店家要自觉执行,市民要积极配合,这样限塑令的效果才会有较大提升。”张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