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 芳
1月2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
在庞大规模的背后,是一大批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支持。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较2019年底增长86.85%,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99.65%。
2020年,你买的理财产品赚了多少钱?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增长
“赚的虽然不多,但是比较稳。”聊起去年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市民林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去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在20万元左右,一年的收益大概在7000多元。
与去年火热的股市和基金市场相比,林小姐购买理财产品还不到4%的全年收益率并不显眼。但对于和林小姐一样求稳的投资者来说,在近几年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走低的背景下,仍是不错的配置。
稳健型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有多热爱?先来看一组数据。
《报告》披露,截至2020年末,理财产品全年累计募集金额124.56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59%,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达到99.65%。
可以看出,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严重冲击下,银行业理财市场整体保持了平稳运行,并为投资者创造了收益。而随着理财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起售金额的大幅下降,在市场众多投资标的中,理财产品对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所增加。
“虽然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处于下行通道,但风险偏好稳健的客户仍将其作为资产增值的主要配置产品。”我市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杨女士说,在众多客户中,中老年群体对理财产品的偏好较年轻人更高一些。
市场主体多元化,理财子公司产品日渐丰富
这两年,关注银行理财市场的市民会发现,在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选择一栏多出了子公司产品选项,在该项目下的产品,大多起购门槛较低,收益率也更具有吸引力。
这一情况,正代表着银行理财市场格局出现变动,也显示着理财子公司这一新市场主体的存在感。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先后有24家银行系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0家已经正式开业。
《报告》显示,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累计发行3265只理财产品,募资规模15.09万亿元(包括开放式产品年内所有开放周期内的累计申购金额),占全市场比例12.11%。
理财子公司发售的产品,大多具备开放式产品占比高、封闭式产品期限较长、固定收益类产品多等特点。同时,相较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的起购门槛和收益率也都有所调整。
“最低1元就能买,收益率也比传统的高一些。”聊起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林小姐表示开始能选择的产品不多,大部分银行在售的只有几款且持有期限较长。“不过随着理财子公司开业家数增加,能选的产品也多了起来。”
例如,在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子公司产品一栏,眼下共有50多款理财子公司产品在售,既有每周开、每月开、每季度开的开放式理财产品,也有最低持有期限长达1080天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适合不同需求的投资者。
产品净值化转型加快,投资者接受度增加
长期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会发现,眼下各家银行在标注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时,前缀从预期年化收益率变成了业绩比较基准,有的甚至直接显示最新净值。这一变动,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正大步行进在净值化转型的道路上。
事实上,自资管新规落地,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该类产品发行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净值型产品数量占比67%,同比上升22.06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上净值型产品规模和占比的增加,投资者的接受度也有所上升。《报告》中提到,通过统计发现,2020年,净值型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呈上升态势,其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投资者数量加速上升趋势明显。非净值型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正在减少。原有非净值型产品的投资者正在稳步转入净值型产品的投资阵营,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颇见成效。
上述理财经理杨女士也表示,此前在为客户推荐产品时,不少人会特地避开净值型产品,而现在接受度却大大增加,“一些客户理财产品到期后,在综合比较收益率、持有期限等因素后,会主动选择净值型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