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 洁/文 杨 辉/摄
“黄岩唯一桐树坑,支部力量最坚强;群众基础如铜墙,山村山岗三哨场;地理特殊天然生,台属特委移桐坑……”
在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门前,88岁的辛杏春声情并茂地讲着顺口溜“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桐树坑革命史”——作为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这段历史他讲了23年。
黄岩区平田乡桐树坑村,位于黄岩与乐清的交界处,海拔400多米。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曾是中共台属特委机关的驻地,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台州革命根据地。
在1938年到1949年的11年烽火岁月里,桐树坑村党支部依托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坚持斗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
一
“山穷水尽桐树坑,四面山岭绕羊肠;遍地杂草乱丛生,夜间鬼鸟叫天亮”,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桐树坑村的真实写照——作为黄岩西部最偏远的山区,那时,村里只有51户人家,农民终日劳作,却过着穷苦日子。
1938年,黄岩县工委书记林泗斋翻山越岭来到桐树坑村。
他是带着使命来的。根据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指示,他打算在桐树坑村建立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个偏远村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政治条件,具备了革命火种萌发的条件。
那年年初,林泗斋在桐树坑村村民辛家连的家里住了下来。他走家串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包括辛家连在内的村民们讲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故事;教他们唱《劝郎当红军》等革命歌曲;给他们分析形势,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减租减息政策、改善民生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的明灯在桐树坑村村民心中点亮!
1938年5月,中共黄岩县委成立,林泗斋任书记。而在桐树坑村,接受了革命思想熏陶的村民辛道田、辛家连、辛家魁、辛家秋、辛道和、辛士荣6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桐树坑党支部也建立了起来。
在本村发展党组织的同时,桐树坑党支部还向周边村庄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先后在潘家垟、庄前、上下吉和蒋店等村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党的组织不断扩大。
星星之火,在桐树坑村,开始燎原。
二
1938年5月,中共台属特委在黄岩城关淑德小学成立,成立伊始为临时特委,10月转为正式特委。
淑德小学,原本是晚清黄岩知县林元荣的宅第。1915年,林元荣的儿媳林卢云捐出西楼房产创办淑德小学。1938年,林元荣的孙子、中共台属临时特委候补委员林尧将其东楼住舍作为临时特委机关驻地。台属特委第一次会议、扩大会议和台属地区党代会等几次重要会议,先后在此举行。
在中共台属特委领导下,黄岩建立了抗日武装,组建起黄乐边抗日游击队,下辖3个大队。同时,特委还积极培训抗日骨干,举办了为期8天的妇女骨干培训班和青年运动骨干培训班,特委书记宿士平、特委委员林尧等给学员们讲课。在充分利用“抗敌后援会”“抗卫会”“政工队”等合法组织举办抗日培训班的同时,特委还推动“政工队”开展“二五减租”和反资敌斗争、反顽斗争。
一系列的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活动,让台州民众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热情达到新高潮,党组织的影响也随之迅速扩大。
在所有特委领导中,杭州人王槐秋是驻桐树坑村时间最长的。1939年9月,中共台属特委在桐树坑村设立了括(苍)雁(荡)工委,领导桐树坑村等周边地区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工委驻地设在桐树坑村。第二年,王槐秋以括雁工委副书记的身份到来,住在村民辛家魁家里楼角上的一个小房间里。房间昏暗,只有一扇小小的窗透着光亮,室内简陋,只铺着粗糙的稻草席。王槐秋白天吃着番薯丝、咸菜,晚上睡着稻草铺,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彼此获取信任。
三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掀起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在台州的国民党顽固派也更加猖狂。
当年10月,中共台属特委书记刘清扬率领特委机关由乐清泽基转移到桐树坑村,住在村民辛荣柳家,并于次月在此召开特委会议,指明了在形势逆转的情况下坚持革命活动的正确工作方针。
特委会议召开的那几晚,辛荣柳家彻夜通明。点亮的灯火如白昼之光,冲破了笼罩在桐树坑村上空的重重夜幕。
特委机关驻桐树坑村期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隐蔽斗争的时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争取乡保政权、开辟地下交通线、举办党组织培训班等,为迎接下一个革命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
为了保护特委领导同志的安全,桐树坑村党支部在村东南比较偏僻的三条坑山上搭了4个茅棚。若遇到危急情况,特委领导同志就转移到茅棚中。
受条件限制,搭建的茅棚十分简陋,雨漏如麻,布衾冷似铁,长期居住在这里,身上容易长疥疮,双脚也极易溃烂。由于远离村落,茅棚里的饮食也无法得到基本保障,只得依靠党支部成员利用早晚间隙,偷偷从山下送来烧火的木炭和番薯丝、山芋等菜食。有一次,送饭的同志只带了干粮却忘了带火柴上山,他们只得三餐以番薯丝干充饥。
但即便如此,特委领导同志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比如王槐秋,他的身体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变得虚弱,甚至连走路都变得困难,被送到路桥治疗后才得以康复。但他却把居住的茅棚戏称为“公馆”,并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公馆。
在特委机关驻扎桐树坑村期间,桐树坑村党支部在特委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如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减租斗争,镇压反动保长,控制保级政权等。这个只有51户人家的小山村,先后有18名党员和群众参加浙东和浙南游击队。国民党反动派先后5次派重兵前去“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台属地区主要干部刘清扬、郑嘉治、王槐秋等台属党组织相关负责人及各县的党员骨干80余人,陆续秘密转移至浙东根据地四明山,特委机关也随之撤离。
但桐树坑村党支部仍在台州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直到1949年黄岩和平解放。
革命的红旗,在桐树坑村飘扬了11年。桐树坑村也因此被誉为“高山上的战斗堡垒”,并凝结成“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