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元 萌/文 本报记者杨 辉/摄
200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有16个年头。
“让一江山精神‘活’起来、传开来,让更多慕名而来的人看得见、记得住,推动一江山精神深入人心。”对于这座纪念馆存在的意义,椒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宣教科科长、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副馆长徐怡说。
挖掘与活化并举
据介绍,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自建成开放以来,始终把保护、传承和弘扬一江山精神作为工作主线来抓,力求在遗存保护、史料研究、文化创造、宣传教育、文旅融合等环节发力用功,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
“建立以军史专家为代表的专业化队伍,深入调研、整理挖掘和研究阐释一江山岛战役的历史,保护并开发好这一红色资源。”徐怡表示,这块工作的重点在于将内容开发与形式创新相结合,提升红色文化品质。
“我馆围绕红色资源,已经尝试探索多种宣教形式,延伸红色文化宣教阵地。”徐怡说,“目前,技术层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全凭一张嘴’讲述战役史。我们也将集中力量开发技术,向高科技、全媒体应用转变。”
陈微是纪念馆的讲解员,从事这份工作5年,参与大大小小的讲解700余场。
历史上的一江山岛战役,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场战役中发生的故事、英烈事迹,深入人心。
“讲好红色故事,是纪念馆的初心使命。”陈微说,“我们通过翻看纪录片,留意身边的口耳相传,找到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再把自己了解的故事讲出去,代入当时的革命情境,激发参观者的兴趣。”
她说,讲解的关键是与观众互动交流,提供沉浸式的体验。用生动的讲解还原历史,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对红色精神产生共鸣。
在庆祝战役胜利65周年时,纪念馆建造了数字化沙盘装置,作为红色故事讲解的“辅助”力量。陈微说:“这是国内首个以军事为题材的数字化沙盘,通过声光电投影,生动演示当年攻取高地的作战经过。”
而5年来,让陈微印象最深的讲解,是为老战士及其家属服务。陈微说:“讲解中,我的身份从讲解员变成了倾听者,更多时候是引出一个话题,听老战士分享当年的峥嵘岁月。”
开展多元活动
为更好地继承发扬一江山精神,每年,纪念馆都会举办或参与组织多样化的红色主题活动。
徐怡罗列了一些近年举办的典型活动。如去年举办的庆祝建党99周年文艺晚会,专门邀请到99位革命老人唱响“一江山之歌”,以演绎经典红色歌舞的方式,弘扬革命精神,展现老年群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还有与台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开展的“童画英烈”活动,鼓励孩子们根据心目中的英烈形象进行艺术创作,包括百米长卷画英雄、黏土塑英雄、扇面清凉送英雄等板块,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红色教育。纪念馆还设计制作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廉政漫画展》《长征胜利80周年展》《大陈岛垦荒精神史料展》等十余个主题展览,开展送展览进福利院、进军营、进校园、进街道的“四进”活动。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借力打力’,既依托场馆优势,又注重结合外部资源,将台州的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徐怡表示,“自2017年起,关于一江山岛战役的历史讲座,陆续走进嘉兴、湖州、衢州、温州等地高校,促进各地红色资源的交流。”
开发线上功能
据统计,去年疫情期间,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共接待参观者约2.7万人次,讲解场次470余场,与往年相比明显减少。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纪念馆致力于线上功能开发,深入开展“互联网+红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徐怡介绍,纪念馆增设一系列线上纪念服务板块,创新“云祭扫”、直播祭扫、代亲祭扫等纪念形式,群众可以通过线上留言、献花、点烛的方式,祭奠、缅怀英烈,寄托哀思。“首次开展的直播祭扫活动,观看人数达11万人次。‘云祭扫’举措,得到了多方点赞,有效满足民众祭扫需求,也保证了民众的安全。”
此外,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的官方网站特设了“英烈名录”版块,主要根据《浙江省革命烈士英烈录》《革命军人牺牲病故登记表》《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档案》等,以及烈士亲属、战友提供的资料,通过调查、核实、整编而成。线上的英烈事迹介绍和查询功能,对公众开放。
纪念馆还增设线上思政课,开放线上文物捐赠渠道和互动留言版块,实现宣教手段的新变革。
谈及未来,纪念馆已经有了初步设想,包括对馆内展陈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模块,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台州的红色资源,整合如三门亭旁起义红色遗址群、大陈垦荒红色小镇等内容,统筹做好遗址修缮和改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