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 超
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吃完一碗热乎乎的糟羹,是大部分临海人正月十四晚上的“家宴”。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白水洋西北广电中心站员工汪洋是椒江人,他笑着对同事说,“你们都回去吧,有我在,没事的,我明天回家,我们那过十五。”没想到,这一席话,却成了他和同事之间最后的对话。
元宵节凌晨突发抢修事故
“这么好的一个小伙子,刚30岁出头,说没就没了。”谈起汪洋的意外,白水洋西北广电中心站站长许向阳难以释怀,他也是第一个赶到事发现场的人。
去年6月份,汪洋调到白水洋西北广电中心站,主要负责线路维护、有线电视等外线工作。小伙子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跟同事相处融洽。
因为家在椒江,来回不方便,站里给汪洋腾出了一间房间,每周一至周五,他就住在站里,周末开车回家。正月十四那天是周四,他跟往常一样住在单位。
元宵节凌晨2点45分,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正在被窝里的汪洋拿起手机。电话那头,站长许向阳说,白水洋镇下庄村老小学门前,有一根电线杆被撞断,交警打来电话,需要现场核实,是否为广电所属。
虽然当天并非他值班,但考虑到同事们住得都较远,汪洋挂了电话,二话不说拿上工具,开上抢修车赶赴现场。在现场,一辆私家车将路边的一根电线杆拦腰撞断,5米多长的杆子一头悬挂在空中,挡住了大半条马路。
汪洋经过现场确认,该电线杆确为广电所属,立即拍了照片发给站长,并将大致情况作了汇报。站长许向阳叮嘱汪洋注意安全,自己从临海城区赶来。没想到,意外就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发生了。
年轻生命定格在抢修现场
现场处理事故的交警离开现场时提醒汪洋,一定要注意好过往车辆,防止空中的电线杆造成二次事故。
汪洋首先将抢修车车灯打开,车头朝外,警示过往车辆,自己则投入到抢修中去。事后,从附近监控视频可以看到,那段时间里,共有4辆车子经过,在灯光的引导下,都安全经过事发路段。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汪洋则一手拿着手机作为手电筒照明,一手对损坏的线路进行修理。不承想,电线杆突然倒下,砸在他头上。事后,当地民警在做笔录的时候,询问附近居民得知,大约3点30分,村民季敏富被“当当当”的敲击声惊醒,趴在窗前看到正在维修的汪洋,等他回房睡下不久,又听到一声重物砸到地面的声音。
另一边,站长许向阳还在赶来的路上,得知汪洋已着手维修,就问他还需要什么工具,汪洋在微信上回复,“需要一把扳手”。
许向阳赶到现场时,映入眼帘的是头部受伤倒在血泊中的汪洋,地上散落着通讯线、抱箍等维修材料,以及已经没电的手机。
“我喊了几声,发现他没有回应,立即就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许向阳说,汪洋很快被送到了台州医院抢救,但是终因伤势过重去世,年轻的生命定格在31岁。
他是妈妈眼中的孝顺孩子
在汪洋的临时住处,记者看到一个黄色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机顶盒修理步骤”“入户维修注意事项”等,都是他生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所记。一旁的台子上,还放着他最喜欢的电子琴。
“和汪洋搭档半年多,他有点腼腆内向,却是个非常善良热心的人。”同事朱文波说起汪洋惋惜不已。
作为家中的独子,汪洋的离世,最伤心的莫过于他的家人。这几天,妈妈李梨萍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她始终不能相信,前几天还在向她描绘新一年工作生活计划的儿子就这样突然离去。
生于1990年的汪洋,从小品学兼优,在就读椒江二中时,就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批进入台州一中就读。因为爸爸在宁波上班,聚少离多,汪洋和妈妈的感情特别深。
大学从网络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回到了椒江上班。先是作为宁波一家外包公司派驻椒江的员工,负责交通设备维修,后来又以大学期间自学的日语,在外贸企业做过一段时间的翻译。后考入临海新闻传媒集团成为一名技术员工,先后在江南广电站、汛桥广电站见习工作过。
“有一次,汪洋带着我和他爸爸,去紫阳街玩,在附近一处巷子里,他指着上面的线缆说,这一片的线缆是我和师父一起架设的,神情自豪,我也替他感到高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李梨萍说,今年大年初四,汪洋值班,他和丈夫还特意跟他去白水洋,参观他的工作场所。
说起儿子生前的点点滴滴,李梨萍眼里噙着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