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 洁/文 杨 辉/摄
穿过路桥峰江街道蒋僧桥村村口的那条公路,有一座不起眼的两层房屋,灰瓦白墙,石砖木窗,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矗立着,质朴又沧桑。
烽火岁月赋予了这座房屋非比寻常的意义——这里是戴大夫故居,是1928年中共黄岩首届县委成立的会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岩和路桥革命活动的指导中心,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重要活动据点。
流光易逝,如今的峰江,已经与戴大夫故居所传承的红色基因相交相融,谱写出时代发展中的崭新篇章。
一
戴大夫并不是他的原名。
他本叫戴普送,1887年出生于峰江蒋僧桥。戴家富足,祖上留下了三十多亩田地和五间木房,他的日子一直过得平顺。直到那天,土匪来家里抢劫,戴普送来不及躲避,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腿,痊愈后落下了跛脚的毛病,走起路来一摇一晃,就像摇船桨的船老大——当地人称为“大夫”。从此,街坊邻里都唤他“戴大夫”,日子久了,他的真名倒无人提及了。
虽然家境殷实,但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面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戴大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叹自己的能力太小。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潮,一泻千里”,林泗斋、陈叔亮等一批爱国青年觉醒。他们开始接受并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革命的火种在路桥悄悄点燃。
两年后的冬天,在林泗斋的介绍下,戴大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他文化水平比较低,不认得多少字,但却很明白林泗斋所说的救国救民的道理。”戴大夫故居管理员、83岁的老党员王锦荣说,从那以后,戴大夫便矢志不渝地追随着党组织。
1928年春天,蒋僧桥村建立了新桥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由戴大夫担任支部书记。5月下旬,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曹晓时代表中共浙江省委来台州巡视,到达路桥后,在支部书记戴大夫家召开全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会上,根据全县党组织的发展状况,决定成立中共黄岩县委,林冶任县委书记,林泗斋、戴大夫为县委委员。共青团首届县委也同时成立。
“这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共产党员的斗志,也标志着以路桥为重要活动区域的黄岩革命斗争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揭开了革命斗争历史的新篇章。”路桥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台说。
当时的县委机关就设在戴大夫家,这座两层木屋也成了路桥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据点——除了商讨重要事情,一些党员落脚、隐匿也都在此处。在如今的戴大夫故居东边二楼,仍能看见一个暗仓,就是那时用于紧急情况时党员隐蔽和撤离。
1928年六七月份,早稻黄熟,临近收割。
戴大夫协助林泗斋在当地开展减租斗争。他们在三娘庙召开了千人大会,会上提出要“二五减租”——粮食收成后,地主得25%,另75%归劳苦人民所有。这得到了广大佃农的积极响应,点燃了减租斗争的熊熊火焰。为了平息这股浪潮,三娘庙集会后,当地豪绅集资行贿县政府,以“赤化群众,图谋暴乱”为由逮捕了林泗斋,中共黄岩县委机关遭到破坏。
刚刚发动起来的减租斗争受到了挫折,但戴大夫丝毫没有畏惧,组织党团员继续发动佃农,坚持减租斗争。
当时,有个被佃农称为“铁公鸡”的地主,气焰嚣张,扬言不按三七分成(地主得70%、佃户得30%)交租就不准佃户开镰。戴大夫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和党团员商量对策,与“铁公鸡”斗智斗勇。一番斗争后,“铁公鸡”深感这股拧成绳的力量可畏,不得不表示愿意按照“二五减租”规定收租。
在党的领导下,佃户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地主不减租,农民就不送租上门。最后,地主们毫无办法,不得不遵守“二五减租”的规定。“这场斗争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胜利!”
二
此后,路桥地区的党组织几度遭到破坏,戴大夫却始终坚持隐蔽斗争。
1930年6月23日,中共浙南特委成立。7月,特委组织部长兼台州中心县委书记曹珍在路桥主持会议,研究开展武装斗争有关事宜。
会后,戴大夫和戴元谱受县委派遣前往西乡山区,在当地已有武装组织的基础上,以十余名党员为骨干,在葡萄坑村正式建立了一支40余人的红军游击队,隶属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
同年9月11日,国民党黄岩县团防总队队长蒋亨周带着百余人进山,经宁溪街、半岭堂,想趁着夜色蒙蒙进剿葡萄坑的红军游击队。但游击队员们作战果敢勇猛,在反击战中重创敌军。
红军游击队名声大振,却引来了更疯狂的反扑,戴大夫等人也成为被通缉的对象。
1936年,戴大夫的独生子戴贤吉被捕入狱,他家的屋门也被查封。戴大夫只身逃往上海。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大夫返回家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为前线捐钱捐粮,输送党员和先进青年到根据地,把思想坚定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抗日游击队。而他的家,又重新成为党的一个联络点。
解放战争开始后,戴大夫将原先的抗日游击队扩大,发展成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民兵队伍。当时,国民党为了内战需要大肆抽丁,一些乡保长和土豪劣绅乘机敲诈勒索,人民群众无比愤慨。在上级领导下,戴大夫以民兵为骨干,开展了抗丁斗争。
1949年1月28日(农历除夕)夜,戴大夫派党员在蒋僧桥鸣锣,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横街、洪家一带锣声齐响,撼天动地,群众手持锄头、刀枪聚集街头,高呼反对抽丁口号,乡保长和军警惊恐万状,再不敢去抽丁了。
1949年5月30日,浙南游击纵队三五支队开进路桥,路桥宣告解放。那时,戴大夫已经62岁了,但为了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他仍身先士卒,带领民兵参加剿匪和反敌特斗争。
进入和平年代后,党组织将戴大夫安排在黄岩供销社做仓库管理员工作。他平易近人,从不居功自傲,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1968年11月,戴大夫在故乡去世,享年81岁。
戴大夫故居于1996年、2005年先后被列为路桥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和2011年,路桥区先后投入100万元和45万元,在故居南面新建、扩建了路桥区党史陈列室。十几年来,故居和陈列室,每年接待参观团队50多个,人数多达数千人,尤其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这里更是路桥区人气最高的“初心”点位。
三
草木蔓发,春山在望。
自2003年打响转“灰”为“绿”这场没有硝烟的环境保卫战以来,峰江街道发扬敢为人先、无私无畏的红色革命精神,以强而有力的姿态对涉重行业、金属熔炼行业、固废拆解行业进行全面彻底整治,关停淘汰一大批污染小作坊,深入开展全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暨固废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取缔场外废物拆解,并将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整体东迁到滨海工业园区,实行园区管理……
如今的峰江,因地制宜,引导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在曾经油污横流的土地河流上画出了一幅“绿美”画卷。
2019年,台州花木城正式开业。作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回归项目,台州花木城旨在为台州乃至浙东南地区打造一个集花木生产、交易展示、都市休闲、文旅观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综合体。
3月2日,微风带着初春的凉意,位于台州花木城的几家花木经营户门前车来人往,很是热闹。屋里屋外,落英缤纷的花草树木长势繁茂,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家名为“苏林花木”的经营户门前,火红的杜鹃花映亮了半边天,老板娘正俯着身子在一盆盆花草间忙碌。“春节前可忙了,今年的生意还挺好的。”她的脸上堆满笑意。
“花卉苗木作为朝阳产业,是绿色经济增长点,峰江今后要主打这个品牌,利用台州花木城的‘驱动器’作用,以绿做文章,全面提升城镇品位。”峰江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国玉说。
四
现在的蒋僧桥村,由原蒋僧桥村和孙家村合并而成。2020年末,该村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近年来,蒋僧桥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路桥第一家笼式足球场、生态公园、南村书院、星火广场等项目不断落地,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该村党总支书记孙晓春说。
占地30亩的蒋僧桥村龙潭里公园,原先搭建着许多违章建筑,环境既脏又乱。在一番集中拆除和生态改造后,这里成了一个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还建起了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游步道、花海、廊亭、荷花池、亲水平台等景观,也成了村民们早晚锻炼、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整治前,池塘里的水都是臭的。现在环境好了,吃完饭大家村里走走,蛮热闹的。”一位村民说。
村庄外的公路那头,戴大夫故居西侧,一个宽敞的广场已进入整修阶段,红色火焰雕塑坚立其中,广场因而被命名为“星火广场”。
广场一侧,南村书院也于2019年建成,钉头磷磷。推大门而入,豁然开阔,其内设有峰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同心之家、乡贤馆等,是一处融宣传教育、思想引领、文体活动、会务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多媒体阵地。
蒋僧桥村,这个在峥嵘岁月中被红色渲染,传承了永不磨灭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秀美村庄,正在“让红色更红,让绿色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