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黄晓慧/文 江竹铭/绘
一晃春节远去,又到草木萌动,春意渐浓时。春光正好春耕勤,牛年说“牛”,不妨说一说温岭的三处“牛”地名。
牛桥
温岭新河镇有个牛桥村,位于金清大港旁。从新河镇金佛街向北,步行不久,便可来到牛桥,这座大桥是2012年重新修造的,很是宏伟。此桥前身,是一座老“牛桥”。老桥可不简单,是温岭历史上第一座混凝土结构大桥。
1992年版《温岭县志》记载:“牛桥原名万寿桥。位于高桥乡牛桥村,跨金清大港。明时建,民国24年宁波‘协兴营造厂’承包改建。桥为6孔,全长85米,高2.4米,宽2.8米,为县第一座混凝土结构大桥。”《温岭县交通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大名鼎鼎的泽国绅士阮季良是老桥的出资人之一。他号季良,名阮尚傅(1880-1955),字良弼,泽国后炉人。据《泽国镇志》记载,他经营实业,亦热心地方事业,曾倡设阮氏义学、阮氏义庄。民国七年八月选任浙江省第二届议会议员。曾创办泽国同仁救济院,主持组织开拓丹崖名胜区,又捐资造雁荡大龙湫第一桥(今大龙湫犹有其所书“千尺珠玑”四字)。
牛桥在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时,曾是倭寇泊船之地。1559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获得了桃渚、海门、新河、南湾大捷,其中新河、南湾都在今温岭市境内。
这一年的五月,谭纶驻兵海门卫,戚继光在解了桃渚之围后,也率部来到海门与其会师。他们击退了攻城的倭寇,因连日大雨不能进兵,戚继光考虑到倭寇可能从太平(今温岭)金清闸渡新河,出南涧,于是就预先“钉桩维舟,塞其去路”,堵塞倭寇的出海去路。
到了端午节这天,倭寇果然乘舟趁洪水从内河逃遁。戚继光知会谭纶,冒雨抄近路赶往新河,到五月初七夜,屯军新河城外。这时,分巡佥事曹天佑也带了五百军士与戚继光会合。初八日,倭寇之舟阻水于泽库(今温岭泽国),到次日,果然来到新河金清港,“东西收泊数里”,打算渡南涧逃窜出海。因为去路早被戚继光截断,当时“又值大雨如注,道路水皆没颈”,倭寇只得“奔泊牛桥,驰登新河前山,为屯垒以拒”。五月初十雨停后,戚继光手下各路兵会合,以飞弹击倭寇,倭寇招架不住,弃舟往南岸而逃,丢弃辎重。明军无舟可渡,戚继光下令不可穷追,放火攻船,烧毁双桅敌船32艘,烧死、溺水而死的倭寇有千余人,解救被掳百姓三百多人。残余的倭寇,从南岸逃脱,经铁场,往太平方向而逃。
清代太平著名的学者进士戚学标有一首《长山道中》,记载了他作客长屿的见闻:“一渡牛桥见淀溪,汤池即在淀山西。海乡节物三秋雁,村落风光五母鸡。上榨打油空响落,入山运石远歌齐。客来喜鹊如先报,不住楂楂听噪啼。”这里的“淀山”,就是今新河长屿村的田湖山。此诗写戚学标去长屿(长山)探望女儿的见闻,其中“入山运石远歌齐”描写了当地人齐歌采石号子运石的场景。从泽库(泽国)经水路到长山,中间就经过牛桥。
新河镇牛桥村有牛桥、潘家、牛桥王三个自然村,据村老支书潘冬青介绍,以前牛桥王属新西乡,牛桥属万寿乡,后来牛桥王才划并过来。
至于牛桥为何得名,潘冬青解释,过去桥建成后先祭拜再开桥,开桥的时候,有一头牛率先从桥上跑过,所以就得名“牛桥”了。《温岭县地名志》和《泽国镇志》(2012年版)中,也有类似传说。
牛栏轧
牛栏轧,是温岭石塘镇上马通往箬山苍岙的一条岗岭。在不同人的笔下,它的写法有多种,如“牛栏闩”“牛栏搁”“牛栏隔”“牛栏埂”“牛栏岗”“牛栏阁”等,方言读音为“牛栏轧”,在一些诗中简称“牛岭”。
1930年12月至1935年5月,唐楩献任温岭县县长。1931年,唐楩献曾巡视东、南两乡,当年3月24日他经过牛栏轧,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上马石至牛栏岗,则皆山路矣。将至石仓岙村时,遣人先通知该村及里箬,以免误会。盖该村自卫能力颇足,外来齐队,不先行通告,必疑为匪徒,将据险发枪扼守也。”
叶海林主编的《温岭抗日战争纪念》一书中,有梁学平整理,洪贤芳、洪小妹讲述的《伯父洪度赖被日寇杀于牛栏闩》一文。文称:1939年7月4日,日寇在飞机掩护下,于石苍岙登陆后,随即开始放火烧屋,当时有两女子租住在洪家,遭遇日寇。第二天,洪度赖叫两女子出外躲避。日本人再来时,不见两女子,就叫洪度赖和他同船的另一位船老大陈孝三带路去找。为了掩护两女子,洪度赖将日本人带往另一条路,到达牛栏闩时未找到,日本人就将洪、陈两人都杀害了。
以前公路未通时,从上马至箬山,要翻越牛栏轧。那时每逢农历七月七,箬山人祭拜七娘妈,相信佛道的人家给自家16岁(含)以下的孩子过“小人节”,松门、上马方向箬山人的亲戚,常常要通过牛栏轧到箬山。
林友桂著《温岭大奏鼓》一书载:“1955年,箬山乡政府组织了大奏鼓到温岭参加会演。早在一年之前,解放军21军62师184团在驻防两年后于1954年撤离箬山,里箬出动了大奏鼓和‘狮子锣鼓’两班人马为他们送行,从打爿岙开始,翻过牛栏阁岭,并一直步行到松门。”
1978年11月1日,全长4.5公里的上箬公路(从上马到箬山)建成通车,箬山人民告别了外出需翻山越岭的历史。当地诗人黄昭隆在1979年写过四首绝句《箬山通车喜赋》:“牛岭逶迤海陆间,石梯千级苦登攀。而今不走崎岖路,且向康庄任往还。”“破土兴工计日程,两经寒暑功告成。劈山填海艰难甚,曲折沿江一线平。”“新楼旁路接沙滩,绿水青山迎面看。最是连年生产好,渔村顿觉天地宽。”“喜见通车到海滨,箬山面貌焕然新。城乡往返更称便,从此天涯若比邻。”
现在户外运动兴起,从上马到箬山,或从箬山到上马,有一些驴友选择翻越牛栏轧,也是别有味道的。
石牛岭
石牛岭位于太平街道和城南镇之间。明《嘉靖太平县志》载:“石牛山,在县南一里,岩石奇怪,厥状如牛。”清《康熙太平县志》载:“石牛岭,在县治南。”
志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五月,倭寇从松门登岸,翻越珠村石牛岭至南门攻城,赵孟豪率民兵守御,邑人王庚计谋以火药击退,城池得以保全。《温岭县志》载,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珠村王泽民聚众与倭寇战于石牛岭,被火器所伤。
张直生编著《温岭文物简志》上载有“石牛岭烽堠”,志中介绍其“在横山乡珠村石牛岭头。呈圆形状,底部宽10米,高4米,顶部直径3米。原用石块砌圈,中间填泥土。现仅存土堆。”
温岭中学曾在石牛岭上建立学农基地。《温岭文史资料第2辑》载:“温岭中学全面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曾在石牛岭建立学农基地,组织师生分期分批去劳动。晚季水稻收割后,到东门外农田上套种了大片蔬菜。还曾在箬横盘马山围垦荒地四十多亩,另在吴岙岭北麓、长岗山和西门城脚等处开垦土地九十多亩。”
明代“花山九老”之一诗人何愚,写过一首《题石牛》:“崔巍一石立山巅,头角峥嵘势俨然。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被风牵。经年不食村中草,何日能耕陇上田。恨煞牧童鞭不起,数声长笛夕阳天。”
城东街道石仓下村人陈仲齐(诗人陈朗、陈诒之父)曾作有《石牛,用明邑人何愚韵》一诗:“何事淹留百尺颠,年年颜色却依然。不饥宁戚何须饭,长卧弦高未得牵。入夜有人闻喘月,经春无客怨蹊田。一毛不拔何为者,好整皮囊去上天。”
已故的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13岁时曾登石牛岭,并作《登石牛岭》诗:“三月西城外,烟笼岭下川。石牛无个事,日日卧山巅。”
温岭名医赵立民,曾在重阳节时登石牛岭,作《念奴娇・重九登石牛岭三次韵》:“九秋佳节,趁登高、偶一来寻樵客。历尽羊肠临绝顶,饱看溪光山色。禾黍铺金,江湖嵌玉,车道如绳直。峰峦七二,放眸都可收得。更野菊舒黄,长松洒翠,掩映云天碧。盘石偶逢修竹下,小坐宁神调息。天马腾空,石牛昂首,瞻望如相识。归途夕照,炊烟几处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