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 平
因为村里线路搬迁费用的事,葛某赶在“说事日”走进白鹤镇党群服务中心,起初脸色还不好看,而当镇党代表牵头召集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拿出方案后,葛某心头的疙瘩解开了,出门时已换上笑脸。
“逢十说事”,是天台县将每月10日作为“说事日”,动员各方力量,通过情、理、法等多层面,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土方子”。这也是该县打造“和合”品牌的一个生动实践。
天台是和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大调解工作中,该县巧用“和合”的文化理念,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探索人民调解“1+1>2”的新路子,以和合文化基因助推社会善治、法治、德治,形成了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龙头,三级人民调解组织为支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和社会组织参与调解为补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目前,该县共有人民调解员2500多名,去年全县人民调解组织受理各类矛盾纠纷5867件,调解成功率为99.74%。
村居善治“和为先”
老屋坍塌后,留下了界限并不清晰的宅基地。为了两厘米的界限,叔侄俩在房屋拆旧建新时闹翻了。建房本是好事,但在农村却是矛盾纠纷的多发点。
叔侄一吵,就吵到了杨再兵面前。在天台县南屏山区,“南山表兄”是古时南屏人对威望人士的尊称,大家有矛盾就找“南山表兄”。调解员杨再兵就是大家信赖的“南山表兄”。
叔侄本是自家人,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呢?杨再兵用典故以案说法,一席话就压住了双方的火气。“南山表兄”团队不失时宜地介入,几经调解劝说,双方重新划定了界至,争议的焦点部位被当成双方的公摊面积,磨人的心结终于被解开。
近年来,天台县加强对邻里、家庭等传统型、多发型、常见型纠纷的调处,同时拓展调解领域,参与劳动争议等难点、热点问题,建立起了县、乡镇(街道)、工作片、村居(社区)、队(组)五级调解组织。
该县在老党员、老干部、乡贤中吸纳“和合调解员”,协助开展村庄自治工作,参与化解矛盾纠纷、传播和合调解文化、监督和合村风等。县司法局局长陈展峰说,在“和合调解”理念的引导下,和合调委会创新采用“人相叫、茶互敬、手相握、饭互请、树合种”的“和合讲事流程”,以“按需点单”模式,规范调解步骤,推进了纠纷高效化解。
村居法治“和为贵”
3月11日,天台县政协委员“和合调解团”工作室启用。这是该县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发力的新抓手。
为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该县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在台州“北大门”白鹤镇,该镇创新“一三五”处置化解指挥体系,通过一站式管理、一条龙处理,建成现代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主阵地”,集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治理事件处置、社会风险研判三个平台于一体,群众遇事“找说法”,第一个要找的就是这个地方。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而在村居,当地着手探索一般矛盾纠纷和传统民事案件及时处置、化解的新法子。今年1月,该县探索在雷峰乡祥和村设立巡回智慧法庭工作站,法官定期“出诊”,人民调解员常驻服务。法官陈达楚说,我们通过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中国移动微法院等智能平台,为村民提供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等法律服务,工作站成立2个多月来,已圆满调处矛盾纠纷10多起。
细化到家庭层面,该县借力“民主法治村”创建,由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妇联执委、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家事委员会,深化“网格+跑姐”机制,提供婚姻家庭政策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及时调处婚姻家庭类纠纷。通过家事听证、“跑姐”调处,去年化解婚姻家庭纠纷168起。
村居德治“和为美”
在洪畴镇明公村,大樟树下的一排围墙上,“文化明公,和合之村”八个大字分外醒目。
以和合为特色的村居德治就这样渗透进村民的生活中。洪畴镇依托村文化礼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农家书屋、和合人民调解室等法治文化阵地,不定期开展“律师赶集送法下乡”“法律大篷车”“法律七进”等普法活动,推进和合村居建设。
近年来,天台县探索将和合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将和合调解文化与村容村貌美化有机融合,推动德治、法治动态平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全市建起首个家风家训馆的赤城街道田洋陈村,不同姓氏的村民一直和和睦睦,其法宝就在于各个姓氏都有着优秀的家风家训。村民姚勇家的家训,就是“以信为本、以谦为道、以孝为根、以廉为德”。
和,即美。天台在全县各村居打造和合文化长廊,开设和合展厅,引导村民和合议事、和合成事。就这样,“以和为美”的和合调解文化,推动着德治入脑入心,由此也筑牢了村居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该县还做实“以案释法”,将发生在身边的典型调解案例,作为传递和合正能量的催化剂,通过电视台《天台人讲散》栏目等广为传播,让和合德治理念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