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陈世撑
4月27日上午,我市2021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消息显示,一季度我市GDP同比增长19.6%,增速居全省第六,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增速1.3、0.1个百分点。其中,有三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省第一: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5%,增速居全省第一;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5.6%,增速居全省第一;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126.6%,增速居全省第一。
产业和项目齐头并进 主要经济指标高开稳走
台州制造表现尤其抢眼,从数据来看,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3%,增速居全省第二位。从产业来看,高端装备、智能缝制、泵与电机、智能家居等主导产业的规上产值实现50%以上的大幅度增长。
飘红数据的背后,是我市一套行之有效的抓产业、抓项目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市建立了“九个专班+一个领导小组”工作架构,实行专班化运作机制。市领导牵头相关专班,开展专题研究、进行系统谋划、推出具体举措、形成落实闭环,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做大产业存量,更要激活项目增量。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在谋划上下足功夫。“十四五”全市谋划推进重大建设项目1013个,项目总投资约1万亿元。
为加快项目“双进”,我市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强化“一把手”招商主体责任,一季度全市共引进5亿元以上市外产业项目90个,总协议投资额超过千亿元。完善市、县两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聚焦标志性重大项目,形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专项工作机制。着眼推进“二次城市化”,紧盯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市区十大重点区块迈开了大开发大建设的步伐。今年,一共动态更新重要建设项目共80个,其中去年续建54个,新增26个。
数字化改革引领全局 先行姿态打造数字之城
4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台州数字化改革成效。从将部分业务事项由窗口办转为网上办、掌上办实现“办事零次跑”,到积极利用数字平台优化企业办事流程的“企业码”。这些旨在加快台州数字化改革成果转换、优化营商环境的“台州实践”备受关注。
在数字化的赛道上,台州一直以先行者的姿态加速前行。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十四五”时就提出打造“工业4.0标杆城市”。今年年初,省委作出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系统部署后,市委第一时间落实会议精神,谋划改革方案、健全组织架构、层层落实推进。
我市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印发了地方性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起“1+5”工作体系,为全市数字化改革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作战图。我市组建成立市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六个专题组常态化推进改革工作。
目前,我市数字化改革各项任务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台州市数字化改革总门户已经上线。8月底前,5个综合应用系统将上线运行。到年底,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对照一流标准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今年,我市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方案(2.0版),以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首要评价标准,以“一件事”为抓手,大力实施一批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全面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改革2.0版,截至3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71.09万户,同比增长13%,居全省第3。
4月7日,我市出台《台州市营商环境建设突破年工作实施方案》,对十大标志性工程的目标、举措、责任单位作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各专项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任务表细化分解到月。
为更加有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地,我市组建了营商环境建设突破年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实行实体化运作,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关于“2021营商环境建设突破年”的各项工作部署。
市、县、乡三级干部进村入企开展常态化、精准化、系统化、智能化的“三服务”工作,为基层破难解困、为企业加油赋能。各级部门突出抓好服务效能提升,构建从企业(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到经营、创新、上市全周期的“保姆式”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