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庞晓栋 陈 巍
对于大雷山区的天台县雷峰乡来说,茶叶一直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宝贝。
自提出“人均一亩茶”目标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雷峰乡已经形成了种植面积达1.6万亩的茶园,年产鲜叶约800吨,总产值可达1.2亿元,茶叶收入占了全乡农业收入的60%以上。
小小绿叶,托起了山区茶农的致富梦想。如今,雷峰乡依托茶叶资源优势,着手打造种茶-采茶-制茶-销售-旅游于一体的茶叶“全产业链”,带动更多茶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范苏芬的“种茶经”
4年前,范苏芬还单纯是一名茶叶经销商,随着市场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她萌生了自己种茶、炒茶的念头。
2018年,经雷峰乡领导邀请,范苏芬回到家乡创办了云露茶业。“这里的水土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茶叶的品质可以得到保证。”范苏芬承包了300亩土地开始种植茶树。
在省科技特派员邓余良的指导和乡里的资金支持下,云露茶业引进了先进的茶叶自动生产线,从以前一人最多操作3台炒茶机,到现在两个人操作一条生产线30台炒茶机。
加工能力的提升,让企业对鲜叶的需求大大增加。每到采茶期,附近村里的留守妇女都会到范苏芬这里采茶。“一般要采摘30到40天,采摘费平均每斤30到40元。”范苏芬说,采摘工一天能采10斤以上,光靠采茶就有过万收入。
在云露茶业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下,雷峰茶农采茶时间从春季扩展到春、夏、秋三季,茶叶制作从单一的绿茶扩展到绿茶、黄茶、红茶、白茶、乌牛早等“五颜六色”的种类。“下一步,我想带动茶农种植有机茶,把雷峰乡茶叶品质整体提升起来。”范苏芬说。
林英国的“卖茶经”
“我种茶、炒茶已经40多年了,今年真的是好光景。”茶农林英国心情格外好,今年茶叶市场需求高涨,光鲜叶收购价格最高就达到了每斤100元左右,创下了历年新高。
前几天,林英国银行卡里突然多了一笔钱,去查了才知道是乡政府给茶农购买炒茶机的补贴“悄悄”到账了。“乡里鼓励茶农购买炒茶机,一台机器县里、乡里能补助一半多,我就买了好几台。”林英国说。
县里林业部门和乡政府还组织茶农免费培训炒茶技术,茶农从卖鲜叶转变为卖干茶,人均增收30%以上。在乡里引导下,像林英国这样的大户创办了家庭农场,开始向收购、销售转型。目前全乡已有茶叶合作社32家,涉茶家庭农场44家。
茶叶产量上来了,怎么卖出去就成了问题。最初,雷峰乡茶农都把茶叶运到新昌卖,十分不便。乡里就在张家庄村祠堂设立了一个茶叶市场,方便茶农交易,但渐渐地,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
在杭绍台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的同时,雷峰乡同步在高速雷峰出口附近打造一个集茶叶加工、销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文化园。“高速开通之前茶商两天来一次,开通之后一天来两次。”林英国说,要把雷峰茶叶卖到全国各地去。
王国先的“茶旅经”
祥和村是雷峰乡第一大村,2600多人口,茶叶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除了外出经商打工,村民收入主要靠茶叶。
“种茶、炒茶赚的都是辛苦钱,我们要发挥茶文化特色,让游客到雷峰来看好山好水品好茶。”祥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先看到近年来其他村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就带着村民开始谋划如何靠山吃山,推动茶旅结合。
顺着村里的一条小路往山坳里走,“祥和茶博园”几个字映入眼帘,大片的茶园已经修剪一新,抛荒的茶山也种上了新的茶树。“村里打算把所有品种的茶树都种在这儿,打造真正的‘茶叶博物馆’。”王国先介绍说,在这里游客们既能识茶品茶,又能采茶炒茶,还能露营漂流,享受真正的慢生活。
对于茶博园,乡里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村里开展了土地流转,对接了合作项目。“要利用好区位优势,深入挖掘茶叶的生态、休闲、文化价值,延伸茶叶产业链。”雷峰乡乡长陈加雷说,乡里全面推进“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工作,数字赋能让茶农“最多跑一次”,营造有机、绿色、无污染的茶叶生长环境,擦亮“雷峰——中国早茶市”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