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佳丽文/摄
眼前这面黄铜镜,花了葛辉辉七天的工夫。
铜镜正面,用砂纸细细打磨抛光至成像,背面凹雕有一龙一凤,龙张口旋身,凤振翅欲飞,鳞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龙凤相配,呈吉祥如意之意。
时隔二十年,重拾这门雕刻手艺,葛辉辉下刀依旧老练娴熟。在一锤一刀中,他也重新认识了这位“老朋友”。
传承匠心
时间回到1993年,从小家境窘迫的葛辉辉在初中毕业后,将目光瞄准了黄岩各地兴办的模具厂。可惜,没有模具厂招收他。倒是工人无心的一句“你可以去学轻型雕花”,给葛辉辉指了另一条道路。
在表舅的帮助下,葛辉辉拜一位师傅学习雕刻手艺。“我师傅先学的木雕,再从自己的大哥那里习得模具制作的技术,他无论是绘画还是写字,都很擅长,最终创得这门手艺。”在师傅的教导下,葛辉辉开始上手并逐渐喜欢手工金属模具雕刻。
跟师傅学艺的三年,葛辉辉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只要拿起刻刀,他便一头扎进这一方小世界,每天坚持练习十六七个小时,技艺逐渐成熟。1996年,学成之后的葛辉辉选择自立门户,在黄岩印山路开了一家店。
寒来暑往,四年后,葛辉辉收起刻刀,和许多同行一样加入创业大军,扎进数控机床行业,并深耕至今。
“我是个手艺人出身,做事情喜欢稳扎稳打。”葛辉辉说,做手艺、做实业都一样,都需要脚踏实地,“我师傅当年不仅教会我谋生的手艺,更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他身上有一种匠人的傲气——做事精益求精。”匠心不改,也正是这份傲气的传承,葛辉辉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将公司经营发展起来。
以手抵心
中国的传统雕刻技艺历史悠久,而手工金属模具雕刻,是伴随着现代工业产品对立体艺术模具的需求逐步发展而来的。在金属模具制作领域有许多不同的工种,金属雕刻因其艺术创造性,算是“诗情画意”的一种。
不过,要想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制作过程并不容易。
首先要在纸上描绘底稿图案,将纸稿放在铜板上固定,用榔头和刻刀沿着线条在铜板上敲打出初稿,然后对初稿进行修补完善。剩下的,需要更长时间的耐心和细心,“叮叮咚咚”敲打间,锋利的刀尖在坚硬的铜板上游走,以手抵心,落刀无悔。在这个过程中,圆弧刀、三角刀、平刀、大小球刀……各种工具轮番上阵,甚至许多工具还需要自己亲手制作。雕刻完成后,用锉刀对表面进行打磨、抛光。
“学手艺需要一点灵性。”葛辉辉指着铜镜上的龙凤鳞羽说,“当年学艺时,有的师兄弟刻的羽毛飘不起来。”而想要雕刻出灵动的作品,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就像练字先学会写“一”字一样,葛辉辉当年拿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敲打直线,学会直线之后,再学习敲打弯线,将基本功一一学扎实了。
除了掌握熟练的雕刻技巧,模具雕刻与其他雕刻不同,需要“反向思维”,即模具是凹雕,印制的作品是凸起正向。这就需要手艺人转变思维,在脑海中反复思索下一刀的力度和角度,并推演出最终的成像效果。
“我印象最深的是1997年雕刻的一幅观音莲花像。”葛辉辉说,这幅作品售卖给一个老板后,对方用这个模具制作塑料果盘赚了不少钱,“可惜的是,自己当时只想着用手艺赚钱,没想过把作品保留下来。要是能把当时做的模具留些下来,意义就不一样了。”
如今的葛辉辉已不需要靠金属雕刻赚钱,这门手艺成为他表达自我的载体。前段时间,他在朋友圈晒出铜镜作品《龙凤呈祥》,有人欲出高价购买,葛辉辉干脆地拒绝了。
重拾初心
葛辉辉的计划是,这两年利用空余时间再雕刻六七件作品,将十二生肖、年年有余、骏马图等中国传统元素,都用金属雕刻呈现。
在一刀一刻中,葛辉辉找回了学习手艺的初心,“我的师兄弟都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了,看到我晒的雕刻作品,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葛辉辉深感,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再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用雕刻手艺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重新联系起来,大家或互相切磋技艺,或合作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比如,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了解这门手艺,在传统手艺上注入新鲜的力量、新鲜的思想。
在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葛辉辉首先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合作。他在学校开设手工艺术雕刻工匠班,给同学们免费授课。4月8日晚上,葛辉辉给学生们上了第一节课——介绍金属模具雕刻和雕刻工具的使用。
除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下一步,他还打算带着这门手艺走进更多的地方高校,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平台。除了传承,葛辉辉也希望,这门手艺能给年轻人带来更多机会。当年,他凭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并积累了创业的初始资本。如今,他希望年轻一代也能用学到的手艺为自己创造财富,“有一门手艺在手,就有底气了”。
葛辉辉还在思索,这门手艺是否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新,比如,发挥这种手工制品独一无二的特点,在家装摆件和非标定制上走出一条新路,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