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我们为何变得如此焦虑”系列报道

育儿先育己,心中有底不焦虑

本报记者盛鸥鸥

前不久,央视八套热播剧集《小舍得》落下帷幕,剧中聚焦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焦虑情绪,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热议和深思。

据央视财经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数据显示,2020年百姓面临的主要家庭困难中,“子女教育”以高占比36.19%排第三位,达到了过去5年来的制高点。

教育孩子,我们为何变得如此焦虑?“平日里母慈子孝,抓起学习鸡飞狗跳。”这句段子折射出的只是现实生活中教育焦虑现象的一隅,担心孩子没有好成绩、将来没有好出路,有些父母坚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不曾想家庭因此矛盾加剧。对此,专家认为育儿先育己,只有找准背后症结所在,才能及时化解焦虑,真正让孩子在爱与平和中成长。

攀比而来的焦虑

“教育焦虑现象,应该来说十分普遍。”台州医院恩泽妇产医院副院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双齐认为,在仍以成绩为导向的当下,父母其实很难从焦虑的漩涡中抽离出来。“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成绩的方法,竭力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

物质条件的改善,让家长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也因此面临更为复杂的困境。有的家长原本认为自己的孩子挺优秀的,但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比又觉得逊色,杨双齐表示“这是攀比心态惹的祸”。

“父母认为自己挣的钱未来也是留给孩子的,不如现在就投资在孩子身上。”杨双齐说,社会节奏逐渐加快,每个家长都想抢跑一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起跑线”的不断前移。“作为受体的孩子是最弱小的,只能跟着家长的节奏连轴转。其实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商业目的,如果家长不明所以一股脑往前移,反而容易出问题。”

药不对症的焦虑

除了攀比心态,教育焦虑背后还有一个症结,就是家长的“心中无底”。

台州市立医院临床心理科负责人孙雅娜介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男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在一二年级这个过渡期;和父母分离的焦虑、不愿单独睡觉、害怕自然灾害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

“初中阶段后,随着青春期孩子尤其是女生自我意识的高涨,加上人际关系方面的敏感情绪,会出现叛逆心理,反抗父母反抗权威,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孙雅娜说,这好比小树苗生了虫子,只要把虫子摘掉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了。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些成长规律,不能判断哪些是正常因素哪些是异常行为,就心生焦虑盲目“下药”,可能会适得其反。

杨双齐也认为,家长教育焦虑情绪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缺乏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知识储备。“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将心中无底的他们卷入了焦虑的漩涡。”

教育应遵循规律

“教育不能盲目。”孙雅娜认为,家长要通过观察与学习,真正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育水平,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科学分辨影响学习成绩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亦是如此。

“人是一个精神体,孩子也需要有嬉戏和发呆的机会,那样他才会有诗和远方。”杨双齐认为,要想育儿,家长要先育己,提升底气与素养,才能维护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需求。

杨双齐说,教育心理学上有个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的智能分为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等八大类。“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家长要摒弃攀比心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他可能在其他领域会有建树。”

多年的接诊经历,让杨双齐意识到孕前、产前宣教的重要性。“有些年轻夫妻并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共情力、责任感等都有所欠缺,导致了家庭氛围的紧张和情绪的焦虑,这对后期孩子的教育是有深远影响的,但往往容易被忽视。”

杨双齐认为,养育孩子,不光是生下他,还要将其培育成人。“在我们医院的门诊和宣教课上,就有针对性地为准爸爸准妈妈们准备了科普教育。”

2021-05-08 “教育孩子,我们为何变得如此焦虑”系列报道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2199.html 1 3 育儿先育己,心中有底不焦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