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打开方式

陈飞鹏

北京城,长安街,一座形似“蛋壳”的建筑——国家大剧院。一出“台州大戏”跨越千里,惊艳登场。对于这出“戏”,台州人并不陌生。2016年,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陈岛垦荒为背景的大型现代剧《我的大陈岛》开始筹备,台州乱弹剧团参与主创和出演,历时3年千锤百炼,在椒江剧院完成首演,5月15日,登上国家级舞台。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台州故事”别样的打开方式,激荡起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共鸣和文化自信,传递出这座城市文化品牌的独特魅力。

15年前,台州乱弹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年前,台州乱弹剧团携大型历史舞台剧《戚继光》首次献演国家大剧院。时光轮转,再度登台“全国最高艺术殿堂”,让我们感受到这块“戏曲百花园中独具古韵遗风的活化石”真的活了,也火了。这两天,笔者朋友圈里,除了被派往现场的同事,晒出剧团排练照、演出照之外,还有一位朋友也甘愿花“重金”,不辞奔波,“追剧”到了北京,各种打卡、晒照。这与平日里的追星不同,也绝非娱乐化的情感寄托和打发时间,更像是一次对内心“文化沙漠”的“逃离”,找寻一处诗意的精神栖居。在被物欲症所渐渐侵蚀的现代社会,恰恰需要文化遗产来滋养人心中的“瓦尔登湖”。这样的“追剧”,着实可贵又具勇气,显得与其他年轻人格格不入,却实实在在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

不可否认,文化遗产既为“遗产”,本身是与现代生活有距离的。这种距离产生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同样横亘在生活方式的变迁上。但文化的面孔从来都不是高冷的。努力缩小距离,让其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这正是需要持续用力之处。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守正创新”,找到文化遗产的最佳打开方式,链接人们需求,古今合璧,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这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我的大陈岛》登台国家大剧院,“台州故事”走向全国,为世人所知。其实,在“走出去”之前,大陈岛垦荒故事所激荡的精神共鸣给予了台州乱弹更大新生。大陈岛垦荒精神早已成为台州城市精神,熔铸于台州人生活创业的方方面面。而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像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那样,让其成为日常所需。

当下,公众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仍然太少,我们的文化事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因如此,立足本土,深挖特色,打响品牌,在这片承韵千年文脉的土地上,通过人们日常可知、可感、可参与的方式,以“活”的姿态努力实现文化传播。反过来看,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倒逼着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让文化成为时尚潮流,实现人们对历史文化美的自发追寻和传承。

文化遗产推陈出新,观者才会走心。不妨以《我的大陈岛》亮相国家大剧院为新起点,不断加大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创意和整合力度,探索更多“打开方式”,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相融,并贯穿到城市发展的每个“毛细血孔”,再通过“借船出海”,走向全国,惊艳世界。要知道,现在我们做大做强城市文化品牌,同时也是持续赋予文化自信,播撒未来文脉发展的火种,其成果将泽被后世。

2021-05-1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2958.html 1 3 文化遗产的打开方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