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玲巧文/摄
“枇杷露的制作方法能否提供给村集体?人多力量大,我们一起做成大产业。”
年初,路桥区桐屿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陈杰找到村民任月丽,希望她能“献出土方”,并聘请她成为村集体“阳光工厂”的技术指导。
“我愿意献出土方,我今年61岁,还可以帮村里干10年。”任月丽没有犹豫,一口答应。
家庭作坊变“阳光工厂”
小稠村全村506户,2080多位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种枇杷。
任月丽有一张祖传的枇杷露制作土方,可以把枇杷叶、枇杷花等变废为宝。八种原材料,花费两天时间熬成的枇杷膏、枇杷露,每月可售出四五百瓶,月收入可以增加四五千元。
任月丽为这张土方申请了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认证了专利,打算“干一番事业”。
但是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上她家里看后,摇了摇头,“家庭作坊地方不够大,卫生条件不符合,卫生许可证批不了。”
长期以来,任月丽的“土方”制作也是用“土办法”。在家里支一个不锈钢桶,熬上两天,一个锅最多做出150瓶枇杷露。
今年是建党百年,桐屿街道决定在小稠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投资600万元建一家“阳光工厂”,专门生产枇杷露,发展果品深加工。
没有技术,徐陈杰就找到了任月丽:“政府来投资,你技术入股,只管负责生产,销售你不用担心。”
任月丽到“阳光工厂”转了转,当时规划中的一条机械化流水线,一桶最多能熬出2000瓶枇杷露,比自己的家庭作坊生产效率增加了十几倍。
此外,在“阳光工厂”,从材料清洗到生产,都是在可视化的透明房中进行,全程由顾客和游客来监督。
“我年纪大了,也想把好产品传承下去,你放心,我就实实在在帮村里做枇杷露。”任月丽拍胸脯保证。
于是,她从一个家庭作坊主,成了到工厂上班“领工资”的“技术指导”。
做深枇杷加工产业链
今年3月,小稠村成立了小稠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稠记枇杷膏的品牌。
为了稳定“军心”,“老村长”张庆虎被请了回来,他曾带领小稠村“敢为人先”。1997年12月,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张庆虎带头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合作社“小稠村枇杷合作社”,农户以土地作价入股,拉开了路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序幕。
“有品牌、有工厂,村民过去经常沿街叫卖枇杷,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出厂价,个个都是天生的销售员。”小稠村党总支书记邱明生说。这一做法,不仅能让村民增收,还让剩余的劳动力得到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阳光工厂”还准备规模化开发枇杷罐头、枇杷酒、枇杷膏、果酱、果脯等产品,形成深度的产业链。
2002年以来,小稠村四任村党组织书记始终贯彻“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初心和使命,依托枇杷等本地资源,组建专业合作社,探索开展“党建+乡贤助力”“党建+电商发展”“党建+技术培训”,建立党群创业互助“一帮五带”机制,积极开展产地标识、品牌打造、整体包装“三统一”市场营销活动,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经营水平,让广大村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奔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