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老街:触摸百年历史

海门老街南入口

李文元百货号旧址

本报记者陈洪晨文/摄

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逛一逛古镇古街,尝一尝本地美食,是快速了解当地历史人文、融入百姓人间烟火的方式之一。若来椒江旅游,海门老街是不可错过的打卡地。

海门老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传统商业街,南接中山东路,北至江滨路。原街全长470米,如今留有225米,宽约6至8米。

从南端题有“海门老街”四字的牌坊入内,踩着石板一路向北,直至北端上书“海门关”三个大字的牌楼,沿途便是古街全貌。

海门老街不长,却值得游客至少逛上两遍——第一遍,保持抬头45度的仰望视角,细细观察沿途古建筑的外观风貌;第二遍,平视街两边的旧址、商铺以及雕栏花窗。只有这样,才不会错过老街丰富有趣的细节。

初来老街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南北建筑风格大不相同——北端多为欧式建筑,而南端建筑多为中国传统风格。

说起来,这是历史的安排。

椒江旧称海门,原是货物进出的大门和文化交流的港湾。海门老街的北端,就是海门港口的道头。

旧时,许多老海门人到上海谋生,致富后重回海门,按旧上海的模式建起了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像李文元百货号、泰山银楼百货等洋楼,就是商人们模仿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所造的,基本都在靠近北端港口的位置。而南端多为本地人居住的四合院民居或开设的沿街店铺,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初所建。

漫步老街,既可以见到巴洛克式的洋房,又能看到拥有马头墙的江南建筑以及像杨府庙这样传统的宗教建筑。它们风格迥异又相得益彰,共存了百年。

如今,老街两旁的商铺,主要售卖古玩、字画、茶器等。不像别的城市一些商业氛围浓厚的老街,这里的老板大多慵懒,不主动招徕客人,因此整条老街显得寂静祥和。

游客若是爱好古玩字画,可与老板攀谈一二,淘一淘好货;若对古玩无甚研究,只想挑几件称心的旅游纪念品,也有5元、10元就能带走的精致小茶盏或首饰、工艺品。

触摸完老街的历史建筑,若嫌不够,老街北端就是椒江区博物馆,不妨入内参观,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游客若是走马观花、匆匆打卡,这条225米长的老街,不消片刻便逛完了。许多人不知道,老街上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石碑,能留存今日之风貌,皆为不易。

2001年春,椒江区政府对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请来上海同济大学常青教授,带着二三十名博士生、硕士生进驻老街,开出了“修旧如旧”的处方。

与大多数推倒重建后利用切割机的高温对木板烘烤进行“做旧”的古镇古街不同,海门老街的每一根木料、每一件装饰物都被拆下清洗,再依据事先拍下的图片资料原样装上。每一根“牛腿”,每一块“牌坊”构件,都回到了它们原本所在的位置。

经过长达四年的修复,白墙灰瓦、朱赤雕栏的老街才重现在我们眼前。

此后,始建于1175年的“同康酱酒坊”重新开张;台大关、杨府庙、戏台、东新街、新堂弄、去思路等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街弄都刻立了石碑;“海门关”牌楼被修复重立;维修人员还按照图纸,在原址上重建了旧时为地方政要迎来送往的“接官亭”……至此,海门老街变得更完整,也更鲜活。

知晓了这段往事,想必游人更愿意放慢脚步,用双脚丈量百年老街的风雨沧桑,用双目感受保护与再生的人文情怀。

逛完老街,尝尝地道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

老街南端,位于“海门老街”牌坊的左侧,有家名为“第一楼”的饭店,是不少外地游客的选择,也是本地人聚餐、接待亲朋的去处。 每到中午和晚上的饭点,“第一楼”里总是人声鼎沸,觥筹交错之声不绝于耳。周末和节假日,时常需要排队等着“翻桌”。

无论是蛏子、沙蒜、海瓜子、七星鳗、塔鱼等声名远扬的台州小海鲜,还是炊圆、扁食、麦饼、红糖麻糍等本地特色小吃,在“第一楼”都能“一站式”吃齐。烧鹅和东坡肉也是一绝,几乎每桌必点。

店里有一道“红霞片片白云边”(青蟹熬豆腐),入选了“百县千碗·海味椒江”美食名录。这道菜以本地膏蟹和嫩豆腐为主要食材,出锅以大红的蟹壳覆盖碗面,摆放在豆腐羹上。尝上几口,蟹肉肥满,膏质稠密,豆腐香滑可口,可谓色香味俱全。若是金秋时节来,一定要尝尝这道特色菜。

当然,游客如果时间充裕,不拘泥于“一站式”吃齐的便捷,在老街附近走走逛逛,自行探寻街巷美食,更是妙趣横生。

椒江特色小吃众多,尤其是海门老街附近,无论是姜汁炖蛋、泡虾、油圆还是姜汤面、面结、蛋饼,仿佛随处都能看到“二十年老店”之类的招牌。更有甚者,一家不起眼的糊(一种甜品)店,一位平平无奇的老奶奶,可能已经低调地经营了40多年。

愿你在老街的拐角,偶遇让你记住这座城市的美食。

2021-05-2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3430.html 1 3 海门老街:触摸百年历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