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日里的“减碳实践”

——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主办地青海省节能减碳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 宁 李占轶

种植公益林抵消碳排放、采用清洁能源供暖、日常锻炼步数兑换“碳积分”……6月5日,青海各地群众纷纷开展“低碳实践”,践行环保理念,为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节能减碳增加鲜活“注解”。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天,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举办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

清晨时分,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纳家山绿化基地,护林队队长李玉斌正在为刚种下半个月的云杉浇水。“这一片云杉林都是为本次环境日种下的碳中和公益林,平均树龄8年,是青海的乡土树种。”李玉斌说。

“本次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将以造林方式全部抵消。”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处长张敏介绍,经初步核算,本次国家主场活动碳排放量约65.16吨二氧化碳当量。

张敏说:“为抵消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我们这次种植了50亩近1万株云杉、油松等青海适生苗木,预计在未来6年内可全部抵消此次活动产生的碳排放。”

在西宁市人民公园,西宁市民刘莹结束晨练,打开微信小程序“西宁碳积分”,点击屏幕上的“步行+17”“步行减排305g”,领取刚刚获得“碳积分”和“减排量”。“攒够2000分,就能换一盒青稞挂面,咱也吃一吃健康粗粮。”刘莹说。

“通过登录小程序,市民能把步行、骑行、认购公益碳汇林等低碳行为换算为相应‘碳积分’,累积后可兑换手机话费、电影卡、特色农产品等物品。”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董小宁介绍,小程序上线以来,累计获得碳汇总量近12吨,实现造林碳汇收益5000多元,实现碳减排量约20吨。

临近中午,在地处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牧民多旦坐在电热炕上,一边大口喝着奶茶,一边吃着刚出锅的牦牛肉。“以前每天都得起早贪黑在草原上捡牛粪,还得省着烧;后来烧煤,烟多灰多,稍不注意还会中毒。”回忆起之前的日子,多旦仍不住地叹气。

2019年,多旦家里改用电热炕,心里的担忧也随之消散,“电热炕方便又环保,省事又便宜,取暖电费和烧煤差不多”。

目前,三江源地区16个县正在逐步推进清洁取暖项目。据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数据,截至5月底,三江源地区共计推广安装电锅炉38万千瓦,“煤改电”取暖面积416万平方米,惠及采暖用户约13万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万吨。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且特殊。近年来,青海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青海碳排放强度降幅名列前茅,绿色转型加快推进。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扩大低碳绿色产品供给。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动。

(新华社西宁6月5日电)

2021-06-06 ——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主办地青海省节能减碳观察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4777.html 1 3 环境日里的“减碳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