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排斥被“数字”

本报记者周子凝

当下,我们正处于数字信息社会,手机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必需品,但在小部分人眼里,它却成了绊脚石。

因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耽误了正事儿,因怕信息泄露拒绝用手机进行金融交易……有一些人,他们担心自己的时间、金钱被手机剥夺,从而不喜欢甚至是抗拒使用智能手机。

碎片化信息占用时间

纵观身边,不少人有这样的习惯——只要一得空,就喜欢掏出手机,在触摸屏上点点划划,各类APP都要浏览一遍,再看一眼待处理的一条条信息。

时间,就在手指尖上溜走了。

而“80后”朱女士成了身边人眼中的“异类”。就在上阶段,她关闭了微信朋友圈,手机里的热门软件,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被她一一卸载。“我觉得看这些信息,特别浪费时间,一打开手机,不自觉地就会陷进去。”

朱女士说,身边的人总会抱怨她不够“接地气”,实际上,她只是想更贴近生活。“我知道,手机可以带来各种便利和大量的信息。但也因为信息量太大,反而让我产生恐惧。”

在她心中,放下手机,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尊重。

1984年出生的黄先生,是椒江某单位职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只喜欢看15秒视频,图片化的信息,稍长一点的文字就会只抓片面词句。”黄先生觉得,信息被分成一块块碎片,一旦习惯,人会渐渐失去耐心,形成一种惰性。

黄先生向记者展示他的手机,只有简单的几个生活常用软件,娱乐软件为零。“我更倾向看纸质书籍来获取知识,这样,更能沉下心来,对工作也有帮助。”

担心存在安全隐患而抗拒使用

出门消费,扫一扫二维码,简单的一个动作,只需几秒钟,便能完成付款,再也无需掏钱包。眼下,手机支付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

可同时,也有人担心一个个“数字陷阱”会盗取密码、窃取隐私。

上两天,52岁的张阿姨用手机转账3万元,由于银行转账信息没及时发到手机上,一时间,她紧张得手足无措,觉得这么一大笔钱丢了。“我立即去银行查看,幸好,没有出错。”张阿姨平时手机用得不多,更别提用手机付钱、转账了。

她说,出门买菜都是带现金的,基本不用手机。“手机就偶尔用来和孙子打打视频电话,钱还是自己经手比较放心,尤其涉及到大额的,得去银行办理。”

经过这一次后,张阿姨直接“拉黑”了网上支付。

“身边的人不理解,为什么我年纪不大却跟不上时代。”1970年出生的肖先生,日常里抗拒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如果要买东西,他会拜托爱人去操作。

“微信我绑定了银行卡,但平时也不怎么用。支付宝没有开通,淘宝平时也不用,如果要买东西,我还是喜欢去实体店。”肖先生的顾虑主要是,他觉得现今的网络社会并非百分百安全,信息泄露情况时有发生。“不怎么用手机上网也好,反倒远离一些陷阱。”

2021-06-08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5015.html 1 3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排斥被“数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