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曹志天/文 林子禾/摄
近日,有好友来家,告诉我,“东丁故里”天台县赤城街道螺溪村要进行旧村改造,村中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古迹将要消失。值得考察一番,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一点资料。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二天一早,便约同朱封鳌、范坚军、林子禾等三五好友,前往离天台老城仅2.5公里的螺溪村。
① 刚刚进村,我们就看到一座位于村头修造一新坐南朝北的财神庙。看见我们来到,一群村民围了上来,告诉我们,这座财神庙原来建造于现址往北约百米处,后来,由村民丁式国带领大家移建到这里的。从前,这座庙不叫财神庙,而是叫做“三余庭”。
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询问之下,才知道原委。原来,螺溪村于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立村,至今已有近1100年。始祖名叫丁凝。丁凝之父名叫丁远,进士出身,为翰林院直阁学士。丁凝定居螺溪后,在村中开馆授徒,并将自己的住宅取名为“东屿草堂”。从此,螺溪丁氏世代继承祖辈开启的耕读之风。丁氏后人为了使祖宗的耕读之风世代相传,在村口建造起这座“三余庭”,作为村中的总庙,庙中供奉文昌帝君、魁星和王子晋。据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尚枢先生考证,王子晋是天台山佛道两教与民间信仰共尊之神,供奉王子晋的庙宇在天台共有3处。除螺溪村外,还有国清寺和黑洞(白云庵)。
“三余庭”之名出自古人的“三余”之意。古人所说的“三余”指的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螺溪丁氏祖宗建立此庙的本意是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光阴,勤奋读书,勤俭耕作。正因为有了这座“三余庭”,螺溪村千余年以来,村风整肃,耕读成风。从古代的丁凝、丁妥欢到现当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功立勋的陈克非将军,得到邓小平接见的陈立家先生,以及当代文化名人丁锡满、丁平练、丁平蛟等,真正是世世代代人才辈出。
“三余庭”对面是丁氏祠堂。丁氏祠堂原于明成化年间建在村庄中心,现钓艇台的对面,名“东丁宗祠”。乾隆年间移建于此。祠堂建筑宏伟庄严,显示着丁氏家族历经千年的兴旺和昌盛。祠堂前原有照墙,照墙与大门间有院子,院中植有一桃一李,取“桃李芬芳”之意,寄托着丁氏祖宗对后人的殷切期望。祠堂大门为高大精致的石库门,可惜已经拆去。所幸主要的建筑尚保存完好。可以看出,祠堂有前后两院,中间建有过厅。两院均有东西厢房。后院正厅两侧各有一个小院,正厅前中悬有巨匾,上书“追远堂”3个大字。清乾隆年间,郡增广生杨传慎在《追远堂记》中写道:“昔曾子圣门大贤以慎终追远为训,而丁氏有人亦能以贤人之心为心,其意亦美矣。”祠堂正厅高敞宽广,用料十分考究,屋顶梁柱至今仍可见到当年的彩绘痕迹。石础上精美的浮雕,一眼看出,就是乾隆年间旧物。
② 出了祠堂,沿着一条村道向北去。村道原为卵石路,现虽改为水泥路,走在其中仍然感觉到分外幽静宜人。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花香,沁人心脾,十分好闻。转过几个弯道,一座造型颇为讲究的石库门头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门楼上面有一块石匾,上书“东丁故里”4个大字。石匾之上有狮子戏球灰雕。据传,天台县最早的姓氏为“东丁西徐南胡北顾”。螺溪村是天台县较早的村庄之一,也是东边丁姓最早的村庄,故称“东丁故里”。
进入“东丁故里”门头,穿过一座颇为深邃的过街楼,我们来到闻名已久的钓艇台。
“钓艇台”之名确实与众不同,其意源于天台山八大景之一的“螺溪钓艇”。相传是为了纪念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放螺的善举,智者大师在螺溪放螺,开启了中国大规模放生的序幕。从这一点上看来,这个钓艇台具有不同凡响的价值。钓艇台始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吊角飞檐和层叠的斗拱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考究的梁坊上仍依稀可见当年的彩绘痕迹。屋顶上精雕的两条飞龙,鳞爪飞扬,活龙活现,似欲腾空而去。钓艇台两侧的厢房与前后的过街楼均为二层木结构楼房,虽经数百年沧桑,西侧厢房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钓艇台对面原来有一座行宫庙,始建年份不详。庙中祀乡主大帝、无敌将军、小将军、观音菩萨、地母诸神佛。上世纪70年代末,为扩充戏台前观众场所的面积,拆去行宫庙,移至钓艇台北头过街楼楼上。“行宫”指的是皇帝出京城之后居住的宫殿和住宅。据民俗文化爱好者陈远志先生考证,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帝可能曾经避居螺溪村,故建造此庙以示纪念。行宫庙北首原有一座造型十分考究的过街楼,过街楼北首进口是一个犹如古城门的拱形门洞,很可惜,已经拆掉。所幸行宫庙已在此前移建至村北尖山之下,改名为“照山庙”。
另一个与智者大师有关的古迹是古石佛庵。古石佛庵原址位于螺溪村前通东乡、三门的大路边,濒临螺溪桥。古石佛庵始建年代不详,从故老传下的“先有石佛庵,后有螺溪村”的乡谚当中可以见出,应该早于村庄建成时间。后于清雍正十年(1732)重建。史籍记载,智者大师在石佛庵附近溪潭放螺时,曾在此庵中驻足弘法。石佛庵主祀燃灯古佛、观音、地藏等。庵中佛像俱为石雕,高宽等同于常人,造型十分古朴。乾隆年间重建的石佛庵于21世纪初因城市建设需要拆去。2017年,螺溪村民为彰显智者大师弘法放生功绩,在村民朱凤珠带领下移建于螺溪村北尖山脚下。
钓艇台西南小巷当中又有一座相当有特色的小庙,称“湧金庭”。之所以说它有特色,是因为庙中主祀之神为“痘相公”。旧时,小孩出麻出痘是一件大事情,十分凶险。“痘相公”就是保佑小孩出麻出痘痊愈的神祇。华夏天台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封鳌先生说,据他多年研究,像这样防出麻出痘的神庙他还没有见到过,相当有地方特色。直到今天,当地百姓口中仍然遗留着“麻痘稀朗,读书快上,聪明伶俐,一世健康”的祷告词。湧金庭是螺溪丁氏第三房所建,于2014年重修。庙的西侧新建了一座六角凉亭,上悬“湧金庭”匾额。
③ 穿过钓艇台北头,向东行去,是陈克非将军故居。故居门前立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座。故居规模颇大,我们想进去看看,可惜大门紧闭,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
陈克非故居东侧有条较宽的村路可通百花路,百花路北侧的尖山脚下并排着3座小庙,南头是照山庙,北头是古石佛庵,中间一座名叫尖山庙。尖山庙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是天台县犹存的明代建筑之一。庙中祀神佛多尊,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水仙公和水仙子。他们本是一介平民,因为为民献身,才被人们尊为神祇。相传,父子俩是天台欢岙人,来螺溪村为丁氏看山。一年,螺溪发大水,水中漂来一个仙桃。父子俩分着吃了,从此有了神通。又一年,螺溪一带遭受旱灾。水仙子自告奋勇上天求雨,变作一只蜜蜂飞到天宫,找不到天池,看见玉皇大帝写字的砚台塘中还剩一点水。飞过去,用翅膀将水扇了下去,变作倾盆大雨,解了一方旱情。玉皇大帝发觉水仙子私自降雨,犯了天条。大怒,拿起砚旁毛笔,将水仙子戳死。水仙公闻讯,悲痛欲绝,双脚跺地。一只脚将尖山庙前面水沟上的石板桥跺出一个洞,另一只脚将一块石板跺断。如今,断桥和桥洞犹在,螺溪百姓在石板桥上建起一个亭子,名为“父子桥”。据传,为了纪念和感恩父子俩,百姓们建了这座尖山庙,塑立神像,尊称他们为“水仙公”“水仙子”,世世代代奉祀祭拜。早年,尖山庙中还有一副对联:“螺溪高耸尖山庙,溪水长流父子桥。”
螺溪村村庄布局相当讲究,从北首的行宫庙,经钓艇台、东丁故里、丁氏宗祠、三余庭,直至最南边的古石佛庵,都在村中心一条轴线上。村中的供水系统较先进,两条水渠,一东一西,曲曲弯弯,沿着村中街巷,在村户前后流淌,不但为村民的洗涤提供方便,还供给村中水井的水源。所以,直到今天,我们看到村中留有好几口唐宋水井,井水仍然相当清冽。
考察回来的路上,同行的好友个个感慨。有的说:“像螺溪这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村,在天台已经很少了。”有的说:“县里正在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螺溪村有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很有特色,但愿能好好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