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外国人看台州④

迈克尔:“台州速度”令人惊叹

迈克尔在实验室。 本报通讯员陈乐莹摄

本报记者龙 楠

“他们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区域内的所有绿化。当人们走到这里,会以为这些花草树木已经生长了好几年,事实上是昨天才铺设的。”迈克尔说,台州在环境方面的投入与速度令人惊叹。

待在台州的3年半时间里,这位外国友人这样形容台州——这是一座仍在飞速“生长”的城市。

梦想:从江苏大学到台州学院

“小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土地会长出庄稼?为什么同一片土地上,有的庄稼长势好,有的不好?”

谈起如何走上环境科学研究之路,迈克尔说,其中约有一分始于幼年时对于植物的“好奇”,剩下九分则是成年后,自身对于环保主义的追寻。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经历重金属污染,但由于过度采矿等不合理的利用,非洲的状况会更严重一些。”迈克尔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在非洲西部的加纳。用他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土壤与植物之间面临的具体问题,让人们在更好的环境下生活,是他毕生所求。

2017年,迈克尔得到了中国提供的奖学金,减轻了博士高昂学费带来的压力。借此,他来到江苏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继续深造。

从江苏大学到台州学院,迈克尔在中国的求学之路上,不得不提到一位导师——台州生态植物研究专家于飞海。

“我在江苏大学的导师,与台州学院的于飞海教授是好友。于飞海教授是植物生态学方面的专家,导师也建议我跟着于教授,能够学到更专业的实操知识。”读博第二年,迈克尔来到台州,正式加入了于飞海的科研团队。

科研:从学生到老师

阅读、检查实验数据、写论文……迈克尔在生命科学院的一天大多如此。实验数据在研究中极为重要,因此,他每日往返办公室与实验室——植物们“待着”的温室之间的次数,不下于三次。

“学术上的成就,大多得益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在迈克尔眼中,导师于飞海让他受益良多。“他拥有比别人高一层次的思想。”最先是前期沟通,迈克尔提出自己的想法,针对研究的可实施性与操作性,于飞海给出建议;进入到实验阶段,一同分析讨论相关数据,迈克尔完成论文初稿;最后,于飞海帮论文“抠”细节。截至目前,迈克尔已经以台州学院科研人员的名义,在《植物学年鉴》《植物与土壤》等期刊上发表了6篇SCI论文,还有5个相关实验正在进行。

在项目研究中,台州提供的科研环境让迈克尔称赞有加。实验室的设备齐全且先进,哪怕是很小的机器,都造价昂贵。政府提供官方平台,用于采购设备,且有相关补贴,对于科研支持力度大。

“我问老师,这台仪器多少钱?老师说,220万。并非人民币,而是220万美元。把正在操作的我吓了一跳。”迈克尔笑道,当前台州各地建筑工地项目随处可见,而仅仅3年半的时间里,新的高铁站即将落成。不论在科研还是城市建设领域,“台州速度”令人惊叹。

家乡:从加纳到台州

取得博士学位后,迈克尔曾面临着两个选择:其一,回到江苏;其二,留在台州。

“跟于教授一起,这里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不论学业上,还是生活中,大家都很照顾我。”留在台州学院的决定,对迈克尔来说,也是对这三年所受照顾的感谢。希望贡献微薄的科研力量,回馈帮助过他的人。

迈克尔是台州学院第一位黑人学生。因为肤色不同,走在路上常有同学找他合照、拍视频,使他感受到台州扑面而来的热情。

“当我离开家时,我的孩子才4个月大,如今他已经快五岁了。”迈克尔没想到,一别就是五年:学生时代,暑期是观察植物生长数据的最佳时期,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迈克尔选择留校;毕业后,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内不再对外颁发新的签证,迈克尔妻子来台之路也受阻。

“我曾无数次想过团聚的画面——在机场,我和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我知道,随着全球疫情逐步控制,这一天不会太远。”迈克尔满怀希望。

2021-06-17 建党百年 外国人看台州④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5845.html 1 3 迈克尔:“台州速度”令人惊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