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祥宝/文 孙金标/摄
实习生王若寒
前往温岭隔海村只有一条路,轮渡。每天早上五点,高升码头便会响起汽笛声,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本村人免费。日复一日,尽管乘客寥寥可数,却未曾停歇。这是村子与外界的唯一交通方式。
隔海村位于温岭市石塘镇的隔海山岛。这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陆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村民大多聚集于海岛西侧。以岛为村,满足了现代人隐居的渴望,被人称为“世外桃源”,也是温岭目前仅剩的三个海岛村之一。
时间在这里慢下来
慢,是这里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卸下养家糊口的负担,老人们在房前屋后种种菜、养养花、晒晒鱼鲞,或是约上几个好友,到海边钓钓鱼。村子广场上的长廊更是为村民闲话家常提供了最佳场所,早晚人流不绝。时间在这里滞缓了许多,海岛人慢条斯理地安排自己的一天,充实却不匆忙。
据隔海村党支部书记戴雨林介绍,岛上现有常住人口4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绝大多数。68岁的黄良云是土生土长的岛民,见证了海岛从兴盛到衰退的全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起,感觉到渔业资源的衰减,不少人开始另谋出路,把家安到了石塘、松门镇区。随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告别父辈们的生活,上岸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在这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实需求。
2019年,考虑到高龄老人日常饮食问题,村里办起了隔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免费提供午餐。但是,在海边长大的人性格要强,并不愿意来。“都觉着自己身体没问题,喜欢在家弄点吃的。”戴雨林笑着说,将来肯定还是需要的,毕竟老人的身子骨总有扛不住的一天。
通了宽带、用上自来水,岛上的生活条件跟岸上没多少差别。老人们最需要的是如何“解闷”。
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
近年来,温岭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戏曲爱好班、养生讲座等课程受到岛上老人的欢迎。陈芳既是村文化礼堂管理员,也是戏曲爱好班的忠实粉丝。每次有活动,她便忙着招呼亲朋邻居过来报名。兴致来了,平时也会哼上几句,聊以解闷。
志愿服务队是村里的常客。戏台上,他们唱起最受欢迎的越剧;台下,他们帮老人义务理发。每个月,这支由石塘、松门两地义工服务队组成的联合志愿队伍都会上岛提供便民服务,并走访特殊家庭,给予针对性帮助。
石塘越沁艺术团甚至把爵士舞和交谊舞搬到了岛上。成员陈姐还记得第一次和团员示范交谊舞的情景。奔放的动作,新奇的服饰,教室里围满了人,老人们满是惊奇的表情。“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也不知道叫啥。很新鲜,还蛮好看的。”一丝新鲜感让80岁的林香梅在那看了好久,也笑了好久。
乡村振兴呼唤年轻人
出岛的人过得怎么样,老人们大多也听说了一些。有人办厂做了老板,有人依旧打工。外面的世界更热闹,更高的楼,更亮的灯,更多的人。老人们提起这些时,语气平淡,“不羡慕他们的生活,岛上也很好,要一直住下去。”
村两委决心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有小箬村的例子在前,他们也打算发展民宿旅游。观日出,赶小海,岛上种植有蔬菜瓜果,农渔结合,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渔家乐。村里“海岛1号”基本装修完成,准备试水海岛美食经营。
等到9月,钓浜港蛰伏许久的渔船就要启航了。岛上老人们喜欢站在窗台,看着渔船在海岛四周穿行,这是他们干了一辈子的活,也是岛上最热闹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