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学术需要争鸣

周琦出席活动。(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吴世渊

周琦今年67岁了,读书与写作,依旧占据他每日的大部分时间。

他家中堆满了书,不说客厅、书房、卧室,就连卫生间的空隙处,都被书籍填满。

最近,他在写与唐诗之路相关的论文,就把几本厚厚的《全唐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时常翻阅。有了想法,他就跑到卧室,打开电脑写作。

“这本书明年就能完稿,暂定名《东亚唐诗台州丛考》,是作为《台州文献丛书》文化研究的成果。”周琦说。

2012年,《台州文献丛书》文化研究编辑部成立,周琦担任主编。在他的带领下,9年来,台州文化研究的成果丰硕,已出版27本著作。他本人也出版了《东瓯丛考》《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等书籍。

周琦戏称自己“生在上海,长在临海,老在海门”,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他从小就对文史感兴趣。1985年,他从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台州分校毕业后,即进入台州日报社,成为编辑、记者。第二年,他担任宣传本地历史文化专刊《台州通》的编辑——从事学术研究,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周琦祖籍天台,就自然而然关注起天台山文化。他一边编辑《台州通》,一边在图书、史料的海洋里遨游。1988年,周琦起草的天台山文化研究课题,被省社科规划办列入了浙江省哲学社科“七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他撰写了《中国佛教天台宗概说》《天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等近10万字的论文,发表在《东南文化》1990年第6期首期《天台山文化专号》上。

1993年,因工作需要,周琦调入台州市广播电视局。忙碌的工作与文史似乎不沾边,但周琦依旧坚持业余搞学术研究,并把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台州文化上。2002年,他主编的区域文化概论——《台州文化概论》一书出版。该书共53万字,积台州学者数十年研究之心血,集腋成裘,共襄成书,受到学界好评。

自2005年起,周琦关注起和合文化。2006年,《台州文化学刊》创刊号,刊登了周琦所写的《天台山和合文化学概论》,这篇2万余字的论文,光写作,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文中的论述,是作者几十年的积累。至今,周琦都很满意这篇作品,并将其收录在今年6月出版的《台州人文地理考辨》一书中。

也就在这一时期,周琦做起了专业研究,“专攻东瓯”。温岭大溪东瓯考古重大发现之后,引起了台州学者的极大关注。周琦也参与其中,他一边搜集大量东瓯与百越的研究文集,一边撰写论文。

2014年9月,《东瓯丛考》出版,该书曾被列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周琦称“八年磨一剑”才写出这本书,该书的特点在于:

一是东瓯文化的时代性。本书首次采取“前东瓯时代(史前至先秦)、东瓯时代(秦汉)、后东瓯时代(三国至两宋)”三个时代的论述方式。这样既可了解东瓯的“来龙”,又可说明东瓯的“去脉”。因为东瓯文化只有形成了天台山文化、永嘉文化、处州文化等地域文化,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二是东瓯文化的系统性。当前中国百越学界对东瓯文化研究均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本书从东瓯史脉、分治、儒学、宗教、风物、文物六大视野进行了阐述,正好填补了国内系统研究的空白。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陈桥驿表示,《东瓯丛考》记述之详,论证之深,是他生平读到过有关这个地区的最完整、最全面的著作。该书也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周琦很喜欢写“商榷”文章,每每与人有不同观点,他就用笔与人辩论。他在电大时的毕业论文,《天台宗伽蓝神关羽索“吕妻”辨》,就是与他的老师赵齐平的商榷文。后来,在文史研究过程中,他又写过与林华东、胡珠生、徐三见等文史专家的商榷文。

“对学术持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大家有观点都提出来,有交流才有进步。”周琦说,主编《台州文献丛书》文化研究类丛书时,他也鼓励编委们表达不同意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学术氛围”。

2021-08-05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0300.html 1 3 周琦:学术需要争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