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 洁
据说,“腩肉烧糖圆”的诞生来源于一种偶然。
旧时路桥,农村人家办喜宴,总会先上一碗滋滋冒油的红烧肉。赴宴的人毫不客气,拿起筷子争先恐后地把肉夹进自己的碗里,大口吃肉,肉汁也沉在了碗底。糖圆作为一道甜品后来也上了桌,大家又抢着把糖圆夹到留有肉汁的碗里……咸与甜,就这么相遇了。
咸中有甜、香中有糯的腩肉烧糖圆,刺激味蕾,让食客获得了更大的满足。而现在,豆面与姜汁的加入,又让这种满足得到了升华。
在路桥区餐饮协会秘书长陈东城看来,腩肉烧糖圆除了是一道典型的“菜点结合”的菜品,还有着“代表甜甜蜜蜜和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一
一道腩肉烧糖圆,主料是糯米糖圆和猪腩肉,辅料可备豆面、茭白丝、金针菇干、小葱,调料要备盐、姜汁、味精、黄酒。
主角糖圆,由适量的糯米粉、温水、红糖、芝麻和少量猪板油制作而成。有种说法是,以前农民在田里干活干累了,吃上几个热量颇高的糖圆就能恢复力气。而做糖圆的过程,也是个力气活。
先将糯米粉与温水结合,揉成白白胖胖的一团,再将团子搓成长条,揪成一个一个的小剂子。小剂子搓成小圆团后,用手指向上顶,做成空心的帽盖状。香甜的馅料是糖圆的灵魂,把红糖和芝麻以二比一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填入帽盖里,轻轻挑起一点猪板油,将之与糖融合,完成糖与油的完美碰撞。这里用的猪板油,一定要是那种熬制成醇香的,糖圆的口感才会更好。
再慢慢将帽盖合拢捏紧,将顶端捏出个小尖尖,便成了台州糖圆的标准造型,像一个饱满的蓄势待发的种子。而小尖尖,也可以避免食客在第一口就咬到滚烫的馅料。
锅内加水,烧至沸腾,将这些“小白胖子”一个一个下锅。当糖圆白糯的表面焕发出水润的光泽,有八成熟时,就可以关火捞出,盛入碗内备用了。
做糖圆时,有几点要特别注意:糯米粉要用那种磨得很细的,粉团不要揉得太硬,也不要太软,硬了影响口感,软了就会“露馅儿”。将糯米粉团做成帽盖时,边缘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煮不熟,太薄煮时容易破。煮糖圆的时间不宜过久,太久就会糊掉。
接下来,是烧腩肉。
猪腩肉主要是指猪腰窝上的肉,最大的特点是筋肉相连。与五花肉相比,多了一分嚼头,少了一分油腻,更适合与糖圆匹配。
选一块上好的腩肉,切成块后,以猪油炒香至表面焦黄。炒香之后的腩肉,筋会收缩,肉质不柴,口感极好,再加入金针菇干、茭白丝、豆面炒制片刻后,淋入姜汁和黄酒,加清水转小火慢炖。腩肉要稍微炖久一点,炖至将将酥烂却又完好成形时,汤汁最为醇厚。
调味后,将盛于一边的糖圆投入肉香四溢的锅里,煮至熟透,再撒上一把翠绿的小葱后,一道咸中有甜的腩肉烧糖圆就出锅了。
二
在陈东城的印象里,糖圆的历史悠久。虽然无法考证究竟起源于何时,但听老人们说,在他们幼时糖圆便已经是路桥的传统点心了。“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一点糖圆吃。”陈东城说,糖圆的寓意好,“比如,你来我家,我给你做糖圆吃,就有一种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意思。”
糖圆的内馅儿,多用的是当地产的甘蔗做成的红糖,配上一把芝麻,再抹上一点猪板油。“以前人们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有油水的饭,实在馋了,就把芝麻捣碎,放点盐,漂在菜汤里面当油花。”放了点猪板油的糖圆,就显得弥足珍贵,“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头,有这样一碗糖圆吃,就是一种幸福”。
而如今,要感受这种“幸福”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腩肉烧糖圆这道菜,说实话,酒店基本上很少做了。”陈东城说,“因为太麻烦了。”
这种麻烦首先表现在糖圆的制作和准备上。“糖圆要现做,配料和腩肉都要现烧,这样,豆面、姜汁才能有很好的口感。而且这道菜,不能用大锅烧,用大锅一次烧很多,就达不到好口味的标准。就像烧姜汤面,大锅烧,就没有姜的辣味和浓香了。豆面用大锅烧容易炖糊,糖圆也不适合大锅煮,要少量地在清水里煮,迅速捞出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餐饮行业而言,如腩肉烧糖圆这种“菜点结合”的菜品,因为原材料亲民,卖不上太贵的价格,做法却费时又复杂,所以“酒店里现在做的相对较少”。
但在为数不多的享用这道腩肉烧糖圆的机会中,陈东城还是被其“就像在舌尖上跳舞”的口感惊艳过。“那次在路桥,一个酒店的老总宴请他的朋友,席间上了这道菜。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姜汁和豆面。用姜汁炖出来的豆面和腩肉,特别醇香有嚼劲,再咬一口糖圆,里面的猪板油一点点流出来,那味道真的很香,口感很好。”
当口腔里正缠绵着姜汁炖烂的豆面和腩肉的味道时,突然咬上了一口Q弹爽滑的糖圆,流出浓香甜蜜的红糖芝麻,再伴着一缕缕香滑油腻的猪板油……“吃下去让人只感觉到舒服,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陈东城常常咂巴着嘴,跟朋友提起这道菜,“那是一种强烈的口味上的对比,是姜汁跟红糖的碰撞,也是咸与甜的碰撞,味道真的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