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荣:新区滩涂造地的垦荒者


本报记者葛佳宁

回顾台州湾新区的发展历程,不能不提到孔海荣。

作为新区大平台建设的工程师,2012年以来,他一直默默地在滨海盐碱地上辛勤耕耘,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时序更替,春去秋来。从荒凉滩涂到高楼林立,如今新区“脱胎换骨”,成为生机勃勃的创业热土。

孔海荣是诸多见证者之一。他说:“我没有做出多么了不起的贡献,只是在岗位上尽最大努力,用严谨的态度完成每一项任务。”

主动请缨,首战告捷

日前,台州湾新区举行“红星照耀垦荒人,改革奋进新征程”颁奖晚会。会上,孔海荣获得“最美垦荒人”称号。

2012年,台州东部新区启动区块吹填及软基处理工程,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标。孔海荣主动请缨,受命成为一期吹填工程项目工程部部长,全面管理现场施工。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施工现场条件极差,除了一条15米宽的施工便道,四周全部被滩涂包围。

选择了这片土地,便选择了艰苦创业,但他从未退缩。

工程刚起头,围堰修筑成为难题。当时正逢夏日,烈日炎炎。短时集中的强降水,让滩涂地变成了泥沼泽,又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孔海荣说。他积极协调渣土资源,联系公司调配施工机械设备。大到整个作业面施工布局,小到一台机械设备投入,他都了如指掌。

施工齿轮开始有序运转。每日的工地,都有孔海荣和几名施工人员蹲守的身影。施工面狭窄,有时车辆难以进入,他们便用脚丈量现场每个角落。

滩涂多淤泥,一圈下来,大家都成了“泥猴”。现场哪里存在技术难点,他们便去哪里解决;工作衔接哪里不顺畅了,便去哪里协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工一个月内,近4公里的围堰顺利完工,开始吹填作业。

回忆起当时的“首战告捷”,孔海荣还是很兴奋。他觉得,把人生的第一次印在曾经的滩涂地上,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之后,他参建的项目陆续获得国家优质工程、交通部优秀设计奖、中交集团优质工程等奖项,获得省级工法2项,个人获得中国港口协会科学进步一等奖,获得参与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孔海荣将建设新区过程形容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首战告捷,并不意味着施工历程一帆风顺。正是他逐一攻克的这些艰难险阻,铸就了孔海荣参与新区平台建设的勋章。

围堰修筑之后,滩涂处理又成难题。

2017年7月底,台州三期吹填工程掀开帷幕。根据要求,项目部必须在当年9月1日前完成节点,这意味着编织布铺设、排水板插打等工序,均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工期紧、工序多。为保质量,高效完成任务,孔海荣带领项目部,每人各自认领“责任田”,轮流值班,持续待命,督促施工班组施工进展。

在同年的无人机跑道基建工程里,“抽真空”是一大挑战。

大面积吹填滩涂淤泥地基真空预压处理技术,通过抽真空,把吹填滩涂淤泥中的水分抽离出来,是滩涂处理的基础环节。

雨季抽完水,泥浆下沉,雨水又流下,形成积水,对抽真空的维护作业造成较大影响。

“为解决问题,在自然排水方面,我们挖了一条接近1.5公里的排水沟,往塘坝水闸处排水。”孔海荣说,同时用水泵往外抽水,人工强排,双管齐下,提高抽水效率。

在现场,他和施工人员一样,穿上救生衣,冒着大雨,从泡沫板做成的“浮桥”上摇摇晃晃走过。

他走了很久,坚守了很久。

2012年以来,孔海荣经手的各项工程累计完成吹填方量超过1.2亿平方米;地基处理超过20平方公里,围堤超过50公里。

他所经手的这些项目工程,为台州湾新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08-2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1671.html 1 3 孔海荣:新区滩涂造地的垦荒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