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郑梦莹
在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建设中的之江文化中心攒足了人们的期待。
“哐当!哐当!”高温下,工程建设不松劲。项目现场,十数架塔吊与数百名工人同时作业,忙碌而有序。省博物馆新馆、省图书馆新馆、省非遗馆、省文学馆“四馆”拔地而起。
作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龙头项目,之江文化中心正努力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一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她体现着浙江对建设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懈努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方方文化空间,作为艺术殿堂、文化集市、百姓舞台,是承载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浙江音乐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院、小百花艺术中心……近年来,我省一大批文化新地标高标准建成。放眼各地,颇具地方特色的大剧院、博物馆等文化重点项目也陆续“上新”。
吴越文化腹地,地嘉人善。不久前,嘉善县文化惠民项目(图书馆、博物馆),获2020年“华东地区优质工程奖”。举办“了凡大讲堂”等阅读活动、“礼赞百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红色文创展”等展览……这个开馆两年的当地标志性文化综合体,已累计接待读者和游客超百万人次,提升了“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人文活力。
共享文化大餐,一张日臻完善、覆盖由省至村五级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铺陈开来。据统计,我省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670平方米;2015年来建成图书馆103家、文化馆101家、博物馆366家、综合文化站1365个。全省还建有456家城市书房及100多个文化驿站。方便快捷享受高品质精神生活,渐成百姓日常。
文化惠民,更多老百姓走进公共空间,感受多彩生活——
漫步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打太极、吹笛子、展示手工艺作品,游客看得有滋有味。一公里内,运河文化广场及数个别具特色的博物馆串珠成链,既充实了本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别样体验。
姚江畔,宁波大剧院、宁波交响乐团连同周边音乐空间组成“一小时音乐生活圈”。乐符碰撞中,一场又一场“美”的盛宴上演,擦亮宁波“音乐之城”金字招牌……
惠,是惠利,更是普惠。城乡一体、更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发展红利更易被感知,让文化建设更温暖人心。群众文化获得感深入城市肌理,也渗透进乡村基层。
在衢州柯城的乡村美术馆欣赏色彩明丽的农民画,在金华浦江乡村戏台边听婺剧经典折子戏,在温州泰顺的山间草坪上参加一场音乐嘉年华狂欢……文化活动,正成为乡村的新风景。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推进“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后,松阳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日渐成型,本土艺术家与入驻艺术家共谱文艺蓝图,推动城乡交融互促,促进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杭州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建起省内首家文化礼堂,还成为首个“浙江书法村”。这些年,书法传习班、名家课堂相继被引进,书法比赛等活动办了起来,村里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孩童都能挥毫泼墨。暑假期间,村里的书法创作室聚满了慕名来拜师学艺的孩子。
一座座乡村文化地标,成为村民享用文化盛宴的精神家园。目前,我省500人以上的行政村文化礼堂覆盖率已超过90%。舞蹈、歌曲、书法……各色活动等着村民去“赶集”。与此同时,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日渐提升。去年,全省“送戏下乡”2.1万余场,“送书下乡”290万余册,“送讲座展览下乡”1.6万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