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全媒视界

他们,用双手抚平时间

——走近档案修复师

待修复的档案。

用钩子将折叠的部分钩开。

被虫蛀的档案。

修复过程中,修复师需反复查看修补痕迹。

将刷好浆糊的档案贴在墙壁上自然阴干。

根据编号排序重新装订。

将烘干后的档案裁剪。

修复档案所用工具。

用电脑温控装裱机烘干档案。

酸化的档案需要特制的浆糊进行中和。

现在的档案保存于常年恒温恒湿、滤紫外线灯防止光源造成损坏的档案库中。

用熨斗将虫蛀霉变的地方熨烫除虫。

档案修复前后对比。

更多新鲜资讯 下载“台州新闻APP”


他们的对手只有一个,时间。

揭粘、除尘、托裱、烘干、裁剪、装订……在温岭市档案馆修复室里,54岁的张仁和同事正在对馆藏的约2万卷民国档案进行修复。儿子张永煦一边打下手,一边听父亲讲解修复的技巧。

本报记者柳祥宝/文 金子莘/摄


坚持和责任缺一不可

在张永煦的记忆里,父亲的工作就像医生一样,给档案“治病”。如今他也踏入了这一行。上阵父子兵,张仁对儿子的选择很支持,“用双手修复时间的痕迹,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档案修复,简单来说就是恢复档案原貌,包括去污、去酸、加固、档案字迹显示与恢复、档案修裱等。在台州,档案修复的市场并不“小众”。除去各县(市、区)的档案馆,企事业单位也是重要客户。

只是,这门手艺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些年代久远的档案常常会清理出不少陈年污物,如灰尘、虫卵、虫子的排泄物等。过敏是这一行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直接劝退了不少年轻人。

传承于传统的修裱工艺,档案修复对人的心性和技艺相当讲究。明代修裱大师周嘉胄在其《装潢志》中提到:“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修复时,要在碎絮般的档案里拼接,心态稍有焦躁,就前功尽弃。修复完的档案,除非是文字缺失,一般看不出修复痕迹,只有在透光的情况下才能较明显地看出修补过。

前段时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爆红,也将修复师这一职业放在了聚光灯下。张仁说,干这一行坚持和责任缺一不可,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每一步都是细致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排笔、喷壶、棕刷、浆水盆、针锥、镊子、竹条、铅笔等,都是修复师的必备家当。

拆卷,是修复的第一步。档案启封后,修复师需要进行整理。以民国档案为例,繁体字多,偏文言文,需要根据里面的时间、事由、题名等信息编号,防止档案错漏。

需要修复的档案大多呈现酸化、霉变、虫蛀等现象。修复工作也有所差别:酸化需要用特制的浆糊进行中和;虫蛀需要高温进行灭杀……

“这张民国档案很有代表性,左下角虫洞多,边角有缺失霉变。”张仁用钩子慢慢将折叠的部分钩开——酸化的档案发黄变脆,只能用巧劲。随后,他拿起手边的熨斗,对虫蛀霉变的地方熨烫除虫。螨虫、白蚁等繁殖能力强,惧光喜湿,可以长期生活在纸张间,加速档案的损坏。

平整后的档案垫上宣纸,用喷壶喷湿,保持一定湿度,再用排笔刷上特制的浆糊中和,放进电脑温控装裱机里进行烘干。在以前,则是将刷好浆糊的档案贴在铺有20多层宣纸的墙壁上,等待自然阴干,行内叫“上墙”。

烘干后的档案要对破损、污浊的边缘进行裁剪装订。装订时,用锥子打眼,既要避开档案内容,又要保证牢固度。

如今,档案保存进入“数字化”时代,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互相连接,构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在保护档案原件的同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打开台州新闻APP,使用AR识别上图,收看精彩视频。

2021-09-18 ——走近档案修复师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4376.html 1 3 他们,用双手抚平时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