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老师之变

班上学生画的傅老师。

傅莺斐与学生在课后探讨学习。

本报记者卢珍珍文/摄

清晨5点,傅莺斐两周半大的儿子醒了,她起床泡好奶粉,将儿子再次哄睡。等她起床洗奶瓶时,时间已经到了6点。

一直以来,她都是家里起最早的那一个。

简单洗漱好,再整理好出门所需的物品,傅莺斐进卧室叫醒还在睡梦中的女儿。7点左右,她和女儿出门,一同步行至离家不到600米的台州市白云小学。

傅莺斐,35岁,白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女儿张艺馨,是白云小学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双减”政策后,傅莺斐下班踏进家门的时间,推迟到晚上6点左右。

更多改变,发生在学校。

对于改变,现在各方的反应,在傅莺斐看来,很有意思又值得深思。例如,家长发信息给她确认小孩作业是否真的完成;自由时间充裕起来的学生,回家不知要干什么;为了控制书面作业时间,她每天得花精力统筹各科作业量……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最后又回流到傅莺斐这里,需要她参与一同处理。

在一个上午,傅莺斐坐在记者面前,细说了“双减”之后教师的各种“变”。


增与减

当一天的课程结束,放学铃声响起,白云小学的学生流向两个方向:部分回家、部分参与学校托管课程。

参与托管的这部分学生,学校提供了70多个项目可供选择,大致包含体育运动、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技创新、阅读教育等五个方面。

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在托管课程内,完成自己的书面作业,是最佳选择。毕竟,课堂内,有任教老师可以答疑解惑。

一星期五节的托管课程,身为班主任,傅莺斐负责三节。

当天学生的作业统筹工作,由班主任完成,托管课程开始前,傅莺斐会在黑板上写下当天各科书面作业。

在各科作业定下来前,她得确保一件事,学生尽量能在校完成书面作业,实在完成不了,带回家的作业量也要控制在60分钟以内。作业量协调不过来的,傅莺斐还得和各科老师协商,酌情删减部分作业。

“开学第一周,我们班主任每天都得把各科作业发到班主任群,学校领导逐班查看作业量。校领导还会经常来班级随机抽查,询问学生能不能在60分钟内把书面作业完成,特别严格。”在白云小学从教9年,傅老师看到了这次“双减”力度之大。

学生课后的书面作业,除了教科书配套的课堂作业本,还有教师设计的自编作业。几个星期观察下来,傅莺斐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在托管时间内完成作业,速度快点的,3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剩余时间,他们进行预习或者课外阅读。”

“双减”更注重学生自由的成长,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是一门新学问,“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会增多,比如增加劳动实践、项目研学、科学探究等,需要动手动脑。打个比方,语文学科的阅读很重要,老师会将阅读和项目化学习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沟通

作业量减少后,最先恐慌的,是家长。

学期初,傅莺斐收到很多家长的询问,“孩子在学校把作业都完成了?”家长们不相信。更焦虑点的妈妈,开始向傅莺斐描述起,儿子回家后让自己不安的表现。

“那个妈妈告诉我,儿子回家后无事可做,就连续看了四集电视剧。她自己买的辅导教材,小孩不愿意配合做,多唠叨几句,小孩就逆反起来。”学校托管结束是17点50分,面对多出来的时间,很多小孩瞬间不知道该干什么。

傅莺斐关注到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孩子习惯了大人安排好的每一步,课余时间丰富后,他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自己也很迷茫,这时候如果家长给他加作业,或者批评他,小孩会有情绪。”

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注重教育的家长。但更多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给孩子一一指导。

遇到学习成绩差,家长又不上心的,傅莺斐也很头痛。“基础差的,做作业相对也比较慢。他把没做好的作业带回家,如果家长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时间教,第二天他又原封不动地带回学校。一旦有空,我会让这些学生把作业补上,但问题是,今天新的学习任务又来了。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许多家长表达困惑的同时,是想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全部交给老师。

“这个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频繁地交流沟通,一同努力。”傅莺斐成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家长指导不了的,他们可以找我沟通。学生这块,比如课外阅读,我会私下向学生了解他最近阅读的篇目,以及他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傅莺斐给班上学生提了一个建议,制作一周时间安排表,“时间表是一种计划、一种提醒,小孩一看时间表,就能知道自己今天该干什么,到底是应该去打篮球,还是去散散步。”


挑战

没有课后辅导作业的加持,一切回归到课堂内容,对一个老师而言,“双减”最大的挑战,是自己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它对老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挑战很大。”以前,学生可以通过辅导材料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双减”后,要想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考深度,势必要求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

今年暑假,傅莺斐已经将这学期的语文课文内容,进行了初期备课。每节课上课前,傅莺斐还会提前一两天对这一课的教案和课件进行精细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打个比方,针对这篇文章,学生会在字词、阅读深度上遇到哪些问题,我会提前搜集相关问题,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并直接融进课堂上去解决,帮助学生思考。因为思考深度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也会增加。这很考验老师的教学技巧,以及对教学节奏的把握。”

课堂是教师的教学输出,没有常规考试,又如何能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这又是一个难题。

“语文学科,我们会通过听写、默写来检查,这是落实字词基础的。另外,我会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生活日记。通过阅读笔记,我能了解学生读了哪些课外书,读到哪个程度,他的理解深度在哪里。”

当然,考察一个孩子的在校情况,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白云小学的老师、家长都下载了一个叫“班级优化大师”的软件,在这个软件里,家长可以随时关注小孩在校的情况。

傅莺斐的班级有个很阳光的名字,叫“未来星中队”,里面44名学生,会因为自己在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热情主动、认真思考、团队合作、打扫卫生等方面加分,也会因为自己违反纪律而扣分。通过积分累计,学生有机会利用积分兑换奖品,比如学习用品、小零食等。

在分数浮动的前后,傅莺斐会特别关注进步的孩子,“分数比较低的,我就给他们创造加分的机会,比如劳动、助人为乐等等,让这些孩子在其他方面得到鼓励,以此带动他学习的积极性。”


时间

“你一天就两节课,怎么会这么忙?”老公曾多次问。

其实,傅莺斐更多的工作内容,都在课表之外。

和记者聊天时,傅莺斐的语速很快,早餐和女儿吃饭时,她也习惯性说“快点”,哪怕和女儿走在校园,她的脚步也会不自觉加快。

她总是很忙,因为她要快速处理手中的事情,以备突发事情的出现。

“一天批改作业大概2个小时,准备明天的课要花1-2个小时,如果没有其他事,这些一般能在学校完成。”但这个节奏会被打乱,可能是学生间发生小矛盾需要花一个中午来处理,可能是哪个学生学习状态不好需要谈心,也可能是学校临时通知的会议或者安排的紧急任务。

开学那么久,办公室用来午休的躺椅,她一直没有打开过。“中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时候太累了,就在讲台上趴会。”

双脚站立时间长和用嗓过度,是教师行业的职业病,“我声带上长了两处息肉,一旦用嗓过度就会沙哑或者咳嗽。嗓子不好的时候,我得用尽全身去发声,就会感觉特别累。”

执教这么久,傅莺斐也有情绪特别低落的时候。

去年下半年,她要准备一节市级公开课,夜里孩子入睡后的10点到12点,成了傅莺斐的工作时间。“那段时间除了市级公开课,还在撰写一篇征文比赛的稿件,两件额外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我就分身乏术了。”评职称,是所有在职老师都会面临的压力,做课题、写论文、上公开课、赛课等,往往占了老师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

“真的压抑到了极点。”那是一段不美好的回忆,好几个深夜,傅莺斐一边敲键盘一边落泪。


母亲

如果下午负责托管,傅莺斐回到家已是6点多了。回家瘫躺在沙发上不说话,能让傅莺斐把一天的疲惫都卸下。

但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因为儿子又黏上来了。一旦见到妈妈,儿子就成了“跟屁虫”,傅莺斐走到哪他跟到哪。

最哭笑不得的是早上,如果儿子醒得早,傅莺斐和女儿去学校经常得“躲”。

“下楼时奶奶想了一个办法,我们住3楼,她按了2楼和1楼的电梯。电梯停在2楼时,儿子不知道就出去了,我们就赶紧走。”但这招只灵验了两天,“后来他奶奶故意快点,假装带他走小门,或者让爸爸带他去后花园。”几天一个招,家里人都得配合起来演。

下午5点多,见小区的奶奶们都散了,儿子知道放学时间到了,他也要去学校接妈妈和姐姐,有时候没接到,他回家后又折返,再去校门口等。

因此,当儿子见到傅莺斐的那一刻,他就几乎不离身。为了吸引傅莺斐的注意,儿子会在她面前滑新学会的滑板车,或者展示手中的新玩具。

“我陪儿子的时间很少,晚饭结束后,女儿写作业,我在她旁边备课。晚上9点左右,我给他们两个洗漱好,再睡前讲点故事,入睡要到10点。”夜晚的陪睡时间,是她一天内和儿子相处最长的时间段。

在傅莺斐身上,老师和妈妈这两个身份的切换,有时候也会失灵。“我自己都没发现,我老公说我对女儿的说话语气,经常是命令式口吻。我会不自觉把女儿和班里优秀的小孩比,觉得她字写得不好看,动作这么磨蹭……”

女儿没上过幼小衔接,身为妈妈的傅莺斐,也担心她跟不上。“真的也焦虑过,后来自己看了一些教育书籍、听了一些讲座,逐渐调整了心态。”

现在回想起来,傅莺斐反而放轻松了,毕竟,“双减”来了。


手记

我们的采访,安排在中秋假期的前一天。

那一天,傅莺斐在班级里安排了一场中秋文艺活动,允许学生带一些零食到校。

课间,一个女同学,忍不住从课桌底下拿出一个月饼,一定要傅莺斐尝一下。另一个男生,则向傅莺斐递来几颗枣。

傅莺斐笑着拒绝了。

闲聊间,傅莺斐和我说起那个送她枣的男生,一个之前天天和同学吵架,后来变得总是笑眯眯的男孩。

怎么变的?

“感化他们!”傅莺斐说,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谈心和鼓励。

傅莺斐说自己是个“话痨”,总会见缝插针式地寻找合适的机会教育学生。如果同学间有矛盾,或者哪个同学情绪有波动,她总会第一时间去发现,去干预。

当天语文课结束后,课上走神的男生,又被她叫来谈心。“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他们的心理矛盾,这个矛盾就会越来越大。为了班级的良性发展,一有事情,我就及时处理,这样整个班级的秩序就会比较稳定。”

这个快速干预的代价,是消耗了老师的空闲时间,当然,也换来了学生们的认可。

前不久,傅莺斐布置了一个课后随笔,主题是“漫画”老师,她看到了很多学生眼中的自己:如部落首领,一呼百应,赏罚分明;如神气女王;如古代穿越之人……有一个学生,在文章最后附加了一幅漫画,旁边的注释是:傅老师,五(1)班班主任,时而温柔时而严厉。知名的好班主任,拥有无敌宝典——班级优化大师。

这是教师职业带给她的快乐。“虽然当老师很辛苦,但是我内心还是很喜欢孩子。再怎么调皮,他们的内心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当你走进他的内心,他就很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心事。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对他的整个人生来说,可能都是关键性的改变。”她这样说。

2021-09-28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5127.html 1 3 “双减”下,老师之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