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州文献⑥

李建军:通过点校,爱上台州

本报记者吴世渊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古代文学教授李建军,是四川省大竹县人。2007年,他在四川大学念完博士,就来到台州学院,任教至今。

14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令他融入了台州。比方说,他的饮食口味,从无辣不欢,到偏爱清淡。

安居台州容易,要对台州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却非易事。李建军说起台州的山水、名人、典故,如数家珍,除需学问功底,也表明他对于这座城市的自然与人文,发自内心地热爱。

学者们的认同感,多从书中获得。对李建军而言,点校《民国台州府志》,是他更深度了解台州的一次契机。

《民国台州府志》,由喻长霖等人编纂,是一部涵盖台州地区(民国时台州含临海、黄岩、仙居、天台、宁海、太平六县)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社会等内容的地方志。

2012年,《民国台州府志》整理与研究项目启动。台州文献丛书古籍编辑部的胡正武、徐三见、楼波、李建军等四位专家,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这套“大部头”的点校工作。

李建军负责点校《山水略》《水利略》《建置略》《祠祀略》《学校略》《武备略》等六部分,约70万字。

通过点校《山水略》,李建军得以了解台州主要的山脉和水域。一些山,起于何处,经过何地,最后在哪里分水,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他还去现场进行勘探。这过程中,他才领略到“台州有山、有海、有水,雄奇且秀美”,正如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所说,是“围在海外的另一乾坤”。

《建置略》《祠祀略》《学校略》等,藏有台州历史文化的一个个侧面。历史上,台州的中心曾在章安,隋唐以降,慢慢转移至临海。台州人自古以来,就崇敬英雄,崇敬祖先。各个朝代供奉的英雄各不相同,则表明了民间信仰的变迁。台州的文教,始于唐代的郑虔,到宋代时,有上蔡书院、樊川书院、桐江书院等,读书风气兴盛一时。

《武备略》中,详细讲述了明代时,为了抵御倭寇侵扰,戚继光在台州修筑卫城、卫所等海防设施,并九战九捷,给予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重重一击。可以说,戚继光在台州人心目中,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台州也是他的发迹地、成名地。

与台州结下不解之缘的,除了戚继光,还有朱熹——这是李建军在点校《水利略》时发现的。

《水利略》有介绍金清闸的片段,说“原黄岩四十七都金清埭,朱子议建闸”。

原来,在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相当于分管民政的副省长),往台州黄岩赈灾。当时,黄岩旧河泾堰闸多有废坏,水利失修,粮食产量受严重影响。考察灾情后,他认为,当前紧要事是修闸,此事直接关系农业收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朱熹说,“惟水利修,则黄岩可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

经过一番努力,朝廷同意支付二万贯,用于台州水利建设资金。朱熹还确定了林鼐和蔡镐,作为修闸的主持人选。

可惜,朱熹没能见到金清闸的竣工,就调任江西。这项工程,是他的后任官员句龙昌泰主持完成的。

事实上,除了兴修水利,朱熹还在台州讲学授徒、整顿吏治,做了许多好事。史书记载,“晦翁传道江南,而台特盛”,晦翁,即朱熹晚年的号。

“点校的过程,是个知新的过程。”李建军说,尽管点校工作很辛苦,但获得新的知识,总是很愉悦的。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2021-10-14 走进台州文献⑥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6192.html 1 3 李建军:通过点校,爱上台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