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文
实现教育理念转变,强化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教育引导
首先,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作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各级各类宣传机关需要转变传统观念,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到继续教育环境等方面必须满足社会上每一个个体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也需要转变传统理念,从办学理念、办学体系到学科设立、专业开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满足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长远发展要求,突出大陈岛垦荒精神塑造和培养在全社会及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深入挖掘社会生活及学校教育中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元素。各级各类宣传机关要积极挖掘社会生活中蕴含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元素,既要加强学术界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解读,更要结合时代特征增加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内涵的阐释等,对全社会每一个个体的工作、生活、继续教育环境等进行具体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设计,把丰富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渗透其中,不断引导民众树立对垦荒精神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
创新实践体验模式,促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养成
以“大陈岛垦荒精神实践体验基地”为中心,围绕“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这个主题,积极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在校教师、学生到这些场所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将垦荒精神的弘扬同实践体验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每一个个体弘扬和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其次,结合创新创业,改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垦荒精神教育,将垦荒精神培育与全社会每一个个体喜爱的创新创业活动、探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传统手工制作的学习相结合。课程、师资、专业、实践教学都能围绕每一个个体弘扬与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培养的实际需要,提高个人在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再次,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基础,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强化正面典型引领,营造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弘扬风尚
在全社会形成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主流意识是传承与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充分吸收借鉴大陈岛垦荒及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教育人,用先进典型的精神感染人,不断探索宣传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新模式,营造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风尚。首先,着力形成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主流意识。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通过思想教育、典型引领等方式,倡导“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倡导“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奉献、尊重创新”的价值导向。其次,大力宣传弘扬实践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先进典型。一方面典型宣传要凸显立体化,着力扩大覆盖面。对于大陈岛垦荒时期涌现的典型人物、模范标兵,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和理论研讨会等形式,深挖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化人们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认知和感悟。
创建协同研究中心,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其他文化对话
根据不完全统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形成了90多种伟大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等,汇聚成了一个重要文化精神资源宝库。这90多种文化精神资源在一定层面上具有同质性的内涵意蕴和价值追求,因此,将这90多种文化精神资源加以整合并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研究的协作创新平台,对这些文化精神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形成合力,本就是传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重要路径。
完善各种制度保障,构建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长效机制
大陈岛垦荒精神挖掘、培育、弘扬与践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范围广、过程完整、全方位的垦荒精神教育保障机制,以增强垦荒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首先,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从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切实维护大陈岛垦荒精神践行者的合法权益,以提高大陈岛垦荒精神践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弘扬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建立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整合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资源,凝聚教育系统力量与社会系统力量的合力,系统推进、精心设计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等,并充分保障垦荒精神教育的场地、经费、设施的投入,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再次,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结合大陈岛垦荒精神培养的目标和每一个个体的实际特点,建立完善的垦荒精神教育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