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姚梦卿
“我在1996年被人打伤,但行为人却不知去向,案件也一直未处理……”因为这件事,袁某已经上访了20多年。在“银采工作室”负责人张哲军的劝解下,“老信访人”袁某最终放下了这个思想包袱,也签下了息访承诺书。
张哲军是临海人,在部队当了12年的军人,后来转业到临海检察院,退休后创立了“银采工作室”。不同类型的来访案例,“银采工作室”每年会遇到上百个,其中至少有二三十个案例,是在张哲军的帮助下成功调解的。
退休不褪色、退休不退岗,这位部队出身的银发老人,如今仍然在临海市检察院散发着属于他的独特风采。
部队里的“义务理发师”
1969年3月,张哲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沈阳市某部地勤中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这个20岁的小伙子,在12年的部队生涯中经历了一次次艰难困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地勤中队,我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飞机升空作战安全,要认真细致地检查飞机,比如发动机有没有漏油、油箱盖有没有盖好等。”张哲军说,“别看这些都是小事,可容不得一丝差错、半点马虎,否则可能会机毁人亡。”
“部队生涯很磨练人,虽然过去了40多年,但有些事至今仍历历在目。”张哲军回忆起去哈尔滨做飞机冷冻试验的经历,“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当地气温零下40摄氏度,但是戴手套又干不了活,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萝卜块。”
张哲军还曾跟随部队援坦桑尼亚一年多,那里的生活也让他记忆犹新。“我们住的是铁皮房,甚至没有自来水喝,只能拿桶接雨水。”张哲军说,“那时流传着一句话,‘身上两块布,吃的靠大树,经济靠援助。’可见当地生活之艰苦。”
在部队,张哲军是个不折不扣的“红人”。
全师2000多人,只有一个理发店,大家经常排不上队,只能周末去街上理发。张哲军自费买来一把剪刀、一把剃刀,成了“义务理发师”。
“整个大队近400人的头发,我几乎都剪过。我一天能剃二三十个头,剪到手酸,有时候忙得连自己洗澡的时间都没有了。”张哲军说。
退休后成立“银采工作室”
1981年11月,张哲军从部队转业到临海市检察院,先后在监所检察科、反贪局、公诉科、行装科等四个部门任过职。他也将“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优良作风带到了检察院。
退休后,张哲军也“闲不住”。
2019年,张哲军成立了“银采工作室”,协助控申部门接待来访、调解案件。“成员里有原公诉科科长、办公室主任、法警等,都是‘老资历’,大家都想发挥余热。”
矛调工作很累人,需要“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的信念和“干一行、爱一行”的不服输精神。张哲军总是从“体谅老百姓难处”的角度出发,去为当事人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来台州视察时说过的一句话,让张哲军至今铭记,一直奉为圭臬:“每个案件,从法律角度来看有大有小,但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我们要把老百姓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来办、当大事来办!”
工作室成立不过短短两年,但已经调解了多起陈年信访案件。2020年,“银采工作室”被浙江省委老干部局评为老干部品牌工作室。张哲军也被评为“全省最美助理之星”、新时代文明实践时代新人——最美矛盾化解人。今年,张哲军又被评为台州市“最美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