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子凝
自10月20日晚8时起,一年一度的电商购物狂欢“双十一”开启预售。11月1日,尾款支付开启。如何组合付款最优惠、会不会有商家提价等皆是消费者们所关心的。
那么,“双十一”大促期间,网购应注意哪些?近日,长三角消保委联盟为广大消费者准备了一份消费提示,就尾款规则、价格陷阱、交易风险、依法维权等方面进行介绍。具体要留意哪些,记者就此进一步采访了律师。
规则繁冗,消费者直呼心累
“在直播间跟着主播买买买,光付定金就花了千把元!”椒江白领许佳佳是某头部主播的忠实粉丝,10月20日晚,她跟着主播在直播间付了10余件商品的定金。
第二天看到自己待支付尾款金额达1万余元时,许佳佳就后悔了。
她说,在主播的直播间里,消费者更容易因为直播营造的稀缺、不买就亏的氛围冲动下单,甚至购买一些并不是刚需的商品。
11月1日零时30分,许佳佳熬夜守在手机前,就是为了支付尾款,享受前半小时的优惠。直至凌晨1时30分许,她才入睡。
在采访中,也有部分消费者反映“双十一”购物原意是为了省钱,但个别商家却设了明降暗涨的陷阱,有些商品并没有平日里划算。
“原以为想买的那件衣服在‘双十一’会便宜一些,没想到还是平时搞活动时划算。”黄岩人小刘喜欢的一件衣服在购物车里“躺”了许久,看到大促期间价格并不划算,她还是想等一段时间后再买。
“有些商家可能会先涨价再降价,看似大促期间有满减等折扣,其实并没便宜多少,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小刘觉得心很累,她说,现在的“双十一”大促,商家们套路满满,平台购物规则繁多,给不参加大促活动的消费者也带来了困扰。“最近去网点取快递,快递已经堆得满满当当。”
理性“剁手”,保留信息以便维权
“双十一”大促期间,消费者们的“购物焦虑”确实会有所增加。北京盈科(台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卫福解释,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存在着盲目消费等现象,在冲动之下,购买一些并非适合自己的商品。尤其是现在的直播带货,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
因此,他觉得,消费者在直播间里购物时,不要只听信主播的口头介绍,或因价格优惠就直接下单,购买前先仔细了解产品功效、适用人群等信息,多渠道查看商品评价,选择真正适合自身且刚需的商品,避免一次性囤积过多商品,导致过期或重复浪费。
针对电商的预售活动,陈卫福解释,每个购物平台会发布详细的消费者规则和攻略,消费者在购物前就要仔细阅读,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对比价格,注意区分到手价、尾款价、预售价等计价方式,明确红包、优惠券的使用范围和期限,避免落入价格陷阱。
另外,他说,“预付款、订金、意向金”均不属于定金,消费者下单前一定要仔细辨别,订金能退,定金不退。消费者可以在支付尾款后,选择全额退款,从而降低损失。
对于部分商家提价的行为,已涉嫌价格欺诈。陈卫福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已作相关规定,消费者只需保留消费凭证和沟通记录,向电商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并索赔。
此外,他提醒,消费者在网购时一定要提高财产安全意识,注重支付安全,也要注意收集和保存好相关购物证据,如聊天记录、购物记录、商品页面截图、购物发票、快递单、发货单等,以便日后维权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