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晨晨
本届展演期间,记者深入后台采访时,收获了很多戏曲人追求艺术道路的励志故事。
如三门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叶富仙,13岁入团学戏,从一位龙套演员逐渐成长为台柱子。
还有温岭市青年越剧团,复排一出大戏需要个把月的准备时间。因为没有排练场地,演员们晚上10点演出结束后,临时借村子里的戏台,额外抽两个小时,跟着视频练动作、身段、站位,后续还要跟着乐队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磨唱腔。
陈伟龙感慨,椒江越艺越剧团的小生熊莲芬是湖北人,但她唱戏的时候,咬字吐音十分纯正,完全听不出外乡人的口音。“不同于专业剧团的演员,民间剧团演员靠着台下日复一日的自我磨炼和充分的基层舞台实践,才练就扎实的功底,这很不容易。”他说,台州民营戏曲剧团以及从业者就是凭着一股韧劲闯出一番天地,他们对推动浙江传统戏曲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同时,陈伟龙指出,创作力量薄弱是制约台州民营剧团发展的瓶颈,多数剧团目前仍以演出现成的传统戏为主。
展演期间,台州一家民营剧团的负责人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创排一出大戏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剧本、舞美、灯光等多方面,而剧团内许多创作表演人员都是临时聘用的。剧团在有演出任务时,临时召集人员,有演出时发工资,没有演出任务时处于“解散”状态。这种模式,其实不利于创排新作品和培养专业人才。
传统戏曲传承之路要走长远,基层演出市场要有序发展,除了需要守正,同样需要创新。好在,台州一些民营剧团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下,一批有水平、有情怀的剧团当家人,正在摸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