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共同富裕的脚步
本报记者钟露雅
近日,走进临海市永丰镇,漫山遍野的柑橘长势喜人,眼下正是成熟的季节,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该镇以建设“山水花园 富美永丰”为目标,大力发展小水果产业,搭建稳定就业平台,共筑党建发展联盟,奏响共同富裕最强音。
小水果成了“致富果”
永丰镇地处永安溪、始丰溪的汇流处,四面环山,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当地人以种植杨梅、柑橘、枇杷等小水果为生,一年四季果香不断。全镇水果种植面积5万多亩,果农4万多户。
由于小农经营,分布零散,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永丰小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弱。“当时,我们种的橘子每斤卖1毛6,但像涌泉蜜橘,至少每斤卖到2元。”浙江永丰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应启敏说。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
2003年3月,在永丰镇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永丰鲜果专业合作社成立,周边果农纷纷加入。合作社积极引进优良果种,开展水果栽培技术培训,通过乡贤牵线,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在此期间,合作社申请了“正凤”商标,并成功掌握杨梅预冷保鲜技术,杨梅出口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创造了在国际市场卖到每颗约8元人民币。2010年,“正凤”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其产品数次荣获浙江省农博金奖。
目前,合作社辐射农户1000多户,实现年经营收入2000多万元,利润达100多万元。“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从生产到包装到销售,全部统一安排,日子越过越红火。”社员金学多告诉记者,他家年收入30万元,比之前增长了3倍。
2017年,永丰镇获评“中国特色休闲小水果之乡”称号,这是对该镇水果品种之多、品质之好、产量之大的最大肯定。“接下来,全镇将深化农产品加工,创新农旅融合升级版,延伸小水果全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浙东南休闲采摘精品果园,夯实共同富裕根基底盘。”该镇党委书记叶平说。
搭建稳定就业平台
清晨5点,天还没亮,永丰镇上郭村的郭桔林就拿着扫帚、畚箕走出家门,沿着乡道仔细打扫起来。他是村里的低保户,一级聋哑人,多年来一直孤身一人,生活很不易。十多年前,上郭村推出保洁公益岗,村“两委”经协商后推荐郭桔林任此岗位。
上岗后,郭桔林尽职尽责,每天认真做好村内垃圾清运工作,每月增收900元。村里还给他翻修砖瓦房、添置厨房设施,不断改善其生活条件。采访时,郭桔林兴奋地指着身上的新衣服,嘴里咿咿呀呀,向记者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永丰镇政府有序设立河道保洁、村庄保洁、生态护林、交通劝导等公益岗位200余个,托底安置不便外出务工的脱贫户、边缘户等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增加重点人群工资性收益。
同时,该镇还以政府、企业、行政村三方为主体,搭建起优质、丰富、稳定的促就业平台。“我们引导镇上的企业与附近村庄签订用工优先协议,每年推出定额岗位向协议村倾斜。”该镇分管工业副镇长朱文华表示。目前,全镇共签订用工优先协议25份,带动就业2000余人。
“每年我们都会推出一定量‘零门槛’‘三不限’岗位,就是不限性别、不限经验、不限特长。目前,公司有一半员工都是永丰本地人。”浙江伟峰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伟信说。
此外,永丰镇还成立了稳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开展入户走访摸实情,动态更新群众劳务供给、企业用工需求等情况,形成供需两张清单,确保劳动力精准对接。镇纪委定期开展督查,全程跟踪清单落实情况,构建起护航稳就业促增收责任闭环。
构建联盟共富新模式
近日,在永丰镇凤凰桥村党群服务中心,30多位女工踩着缝纫机,地上堆满了加工好的太阳伞棚布。“临海市工商联捐赠了35台价值16.5万元的缝纫机,帮助我们与临海市协成工艺品有限公司达成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凤凰桥村党支部书记何泽县表示,目前,员工每月平均工资达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5万元,顺利完成相对薄弱村转化。
今年以来,永丰镇梳理各村发展优势与弱势,按需对接市级部门与社会团体,成立同心发展联盟,构建以强带弱共富模式。目前,已促成台州市侨联、临海市统战社团、临海市工商联与方家岙、凤凰桥等村“结对”,达成爱心义购、农技协作、门店销售、网上带货及设备捐赠5项合作协议,推动农产品增收300万元。
除了同心发展联盟,该镇还成立了小水果产业党建联盟、“三度”集镇建设党建联盟、“红耀351”党建联盟等5个联盟,通过建机制、搭擂台、晒实绩,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全面构建起“一核五翼”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发展体系。
“如‘红耀351’党建联盟,5个成员村通过联盟会商,共破难题,在全市率先实现351国道临海邵家渡至白水洋段改建工程永丰段征地户签约率100%,完成坟墓搬迁1000余穴。”永丰镇党委委员范建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