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 耿
12月25日,周末。对于临海市疾控中心的郑建军来说,却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37岁的他,大学毕业后就从事疾控工作,如今已成长为中心副主任,分管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等工作。
“疾控中心的工作和临床医院间的区别,一个是控增量,一个是去存量。”郑建军说,目前浙江整体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他们片刻不敢放松。在临海市疾控中心,有一支50多人的流调工作队伍,作为疫情战线上的“侦察兵”,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病毒传得快,我们就要跑得更快,感染者接触的每处角落、每个人,都需要排查、跟进,十分耗费时间、精力。”郑建军感叹,流行病学调查不是打几个电话那么简单,既要专业快速,又要认真细致。
通过流调,可以迅速切断传播链,阻止病毒在人群中的蔓延。每一份协查通知,都如同一道“即刻出征”的军令。压力最大的时候,经常是晚上11点紧急开会部署,连夜通宵展开调查,整个团队连轴运转到第二天的下午五六点。
眼下正值年底,重大会议、重大活动较多,还有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期间学生潮、务工潮和探亲潮,对于疫情防控者来说,都是需要严加防控的风险点。
12月25日,恰好是考研首日。临海有一名考生在隔离点,需要设立单独的隔离考场。如何布置考场、人员哪里进去、怎样消毒考卷,整个防控方案需要郑建军去制定。特别是一些重大活动的防疫保障方案,涉及到通道设置、人员培训、卫生消毒、防疫物资储备等林林总总各方面,需要科学、详细、可执行的计划,往往要修改五六稿才能确定。
作为防疫专家,郑建军经常临海到处跑,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我是党员,又是预防医学专业,这个时候责无旁贷。”郑建军坦言,夜以继日的工作量,虽说身心都有些疲惫,但这是一场与新冠病毒的生死较量,此时心中唯有“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