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街道凤洋村——

农旅融合“橘为媒” 产业振兴“文为脉”

本报通讯员施佳丽

春看橘花秋尝果,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是世界宽皮橘始祖地和橘文化发源地,有着1700多年的蜜橘种植历史。当地通过挖掘橘源文化,开拓农旅融合新路径,把蜜橘产业做成了强村富民的“甜蜜经济”。

找对“支撑点” 产业焕发新魅力

凤洋村位于冲积平原,沙质土壤土层深厚,通气性好,加上江水潮涨潮落,种出来的蜜橘味道独特,以“色、香、味”三绝享誉海内外。

“忙的时候,快递每天要发三四百箱,各个品种的蜜橘能一直卖到春节前。”凤来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德通说,这里的蜜橘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到上海、北京等地。

凤洋村党总支副书记彭华明坦言,几年前,橘贱伤农、病虫害侵扰、种质下降、种植方法不当以及其他地方柑橘产业崛起等种种危机,让凤洋村也经历过从风光到落寞的困境。

自2013年12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起,这位面庞黝黑、说话大嗓门的庄稼汉,迅速带领村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蜜橘产业开始重振雄风。

在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凤洋村发动村民收集可腐烂垃圾,经发酵处理后制成有机肥用于橘树施肥。“我们村里1000亩蜜橘,大部分用这个有机肥。算下来,每亩能节省500多元的肥料钱。”彭华明说,有机肥种植的无公害蜜橘,口感比复合肥种出来的更好,很受市民欢迎。

基础好了,机遇也随之而来。在2017年黄岩蜜橘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上,凤洋村承担起了“种植核心区”这一重任——面积500亩的省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就在村中。

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农事管理记录仪、水肥一体化机房……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凤洋村蜜橘的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提升。“我们的蜜橘以品质为主,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橘农杨建荣说。

瞄准“融合点” 农旅相依引客来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每到蜜橘成熟季节,凤洋村的橘园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

“2013年人流量只有2万多人次,2019年达到90多万人次!”彭华明自豪地说。

瞄准文旅融合,凤洋村很快从一个远离城区的落后村蜕变成了集橘园观光采摘、餐饮服务、农业体验、柑橘文化展览为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农旅融合产业格局。

橘文化元素也被融入到凤洋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咏橘碑林错落有致、橘神雕塑飘逸有神、橘灯造型的路灯整齐排列;改造提升后的中国柑橘博物馆,是柑橘产业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中心,也是我国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以橘命名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橘园雪景、十年陈皮鸡、橘花鱼……橘源农家乐的菜单橘味十足。“这两年村里橘子在全国都有名气了,我就摸索着做了一些与橘子有关的菜品,生意还不错,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元。”橘源农家乐负责人王建军说。

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蜜橘变“金果”。如今的凤洋村农旅融合“橘为媒”,产业振兴“文为脉”,走出了一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

2021-12-30 澄江街道凤洋村——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3372.html 1 3 农旅融合“橘为媒” 产业振兴“文为脉” /enpproperty-->